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来(一)

    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来(一) (第2/3页)

,因为操之过急而造成的麻烦当然不足为奇。

    按照元军已知的情况,铳炮都是铜制,铜就等于钱,这代表着流水一般的巨额资金投入。前几个月的试铸已经花销了几十万贯,但盲目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几件像样的成品。按照皇帝的要求,必须铸造五千门以上的火炮和更大数量的火铳,以现有的成品率,估计三五百万贯都罩不住。

    大量的损耗是火器发展前期必经的过程,张镝最早是在昌国铸造铳炮,当时的成品率也很低,只有两三成,那一年的海贸收益几乎有一半都投了进去,才获得了几百门初代铳炮。

    相比于中兴社的小体量,元廷富有四海,一开始就是几十几百万的投入,那么损耗自然更是惊人的。元廷看着财大气粗,实际上却也未必经得起这样金山银海的耗费,虽然他们通过血腥的军事掠夺和残酷的压榨老百姓集中了大量的金银财富。但从皇帝以下,成千上万王公贵族都过着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生活,他们贪财好色,挥霍无度。蒙古人的王妃、公主、王公、后妃,皆享有国家的“岁赐”。而且随着成员的繁衍生息不断增多,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其他贵族也享有特权,蒙古人有72种特权,色目人有30种,单是这些支出,就足够把元王朝的家底掏空。同时帝国的衙门也是“官冗于上,吏肆于下”,行政效率及其底下,个个只想着如何捞钱,见面要“拜见钱”,过生日要“生日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连没事白要也有“撒花钱”等等。

    为了应对日益浩大的财政开支,元廷采取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宝钞。

    纸币从北宋就已产生,蒙古人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到了当今的皇帝忽必烈,更是从即位之初就在全国强制性的发行纸币。

    阿合马这样的敛财之臣,更是对推行宝钞不遗余力,这两年在江南施行钞法,得钱不下千万,也因此得到了忽必烈的信重。

    但尽管有纸币这么一个劫掠民财的利器,元廷的财政收支还是日趋恶化,比如去年国库收入统钞三百万锭,支出却达到了三百六十万锭,赤字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