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兴和议(下)

    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兴和议(下) (第2/3页)

干江南风物特产不等,作为“岁赐”的回报,当然这样的交易显然是南朝更占优势。

    再如广西的撤兵,实则是元廷变相的被割地,但在合约上也尽量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改以为划定疆界、各守本境之类偏中性的描述。

    归纳起来,本次和议主要内容是止战、通商、换俘。

    张镝需要这样的一次缓冲,元廷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喘息机会,双方在某种默契中达成了和解。

    就如两个势均力敌的斗士,谁也不能轻易打死谁,继续打下去会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方提议停一下再打,那么另一方很可能会答应,要打也要回头思量一下战术再打。但若一方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只差一拳就能干死对方,弱势的一方再说停手就不可能有什么效果了。

    眼下的态势,南朝虽小,骨头却硬,尤其是火器和舟师,在沿海一带能吊打北朝。蒙元想必有自知之明,一时半会儿不可能消灭南宋,北方的那一堆烂摊子也还牵制着手脚,只能选择暂时停手,等恢复了元气再找机会。南朝的张镝则刚刚吃下了那么大的地盘,正急需一个消化稳固的过程,步子还不能一下迈的太大,所以在不吃亏的情况下选择休兵是理智的选择。

    但是国与国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信义,所谓的和议不过是均势下的一种权宜之策。这是一种平衡,什么时候平衡打破了,什么时候战火就会重燃。如果这种平衡持续下去,说不定也会有长时间的和平,就如当年宋辽之间谁也灭不了谁,才有了百年和好的澶渊之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和议的消息传出,很多人就下意识的跳起来反对。其中有中兴军那些战意高昂的武将们,也有元廷中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蛮子,还有一些沽名钓誉的腐儒。不过北元的皇帝忽必烈和南宋的实际掌权者张镝在国内都有足够的权威,和议的事最终也就定了下来。

    祥兴二年年初,中兴府遣使至大都回礼,双方交换国书,互相送还俘虏。

    ……

    幽暗的牢房里,吱呀一声打开了门。

    “文相公,您老有福,好回家了!”

    “回家?”

    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