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东方既白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东方既白 (第2/3页)

   王府掌书记陈复为首的文武臣工不到半炷香的时间就齐聚府中,为了筹谋今日这件大事,他们一直绷紧了弦准备着。

    从招引倭寇侵略高丽到挑动乃颜反叛元廷,吴王府费了极大的精力在看不到的敌后战线上。元廷与辽东的内战则是最终的信号。

    蒙元皇帝忽必烈御驾亲征,调集中书省卫戍军五万人,五投下蒙古部落军六万人,北征主力大军二十万,共计三十余万大军倾国而出。南部江淮前线必然无法兼顾,这是张镝千方百计为自己创造的全面反攻的机会。

    等了那么久,这一刻终于来临了。

    内书房议事会上,吴王旗下的英才们齐聚一堂,他们有的身兼朝廷的官职,如胡隶、叶承都是名义上的大宋高级将帅。也有的只是王府的属臣,如陈复就只担任吴王府掌书记。朝廷官职的大小并不影响他们的真实地位,但如果只有朝廷的委命而不从属于吴王府,那么任何官职都是空的,因为当下的大宋,一切的权力的根源都在于这方寸间的吴王府内书房里。

    会上,参谋部抛出了早已拟就的作战计划。张镝一一部署领兵将帅、进军路线、后勤供需一应事务。

    王府里一整夜灯火通明,忙碌的人们来来往往,强大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动了起来。

    春种夏收,农忙已过,为国征战的好时机!

    轻捷的快船,疾驰的奔马,大宋境内的各条官道上异常繁忙,短短几天,全面战争的动员令就下达到了各州各县各保各甲各牌……

    三十万陆师云集于中兴府,千艘炮舰、十万水师齐聚于各大港口,宋元和议期间卸甲归田的十万禁军又重新拿起了武器。

    宝剑出鞘,却发现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是什么?

    这看起来不算什么问题,但有时候却终归也是问题。毕竟大宋仁义著于四海,怎么可能无端的挑起战火。必然是人家有过于先,大宋才会正义反击嘛!

    制造战争借口,哦不,是发布正义的战争理由的重任落到了中兴公报编修官陈世崇的头上。

    陈世崇已经当了几年的笔杆子,是朝野内外小有名气的“刀笔”文人,这里的刀笔却不是贬义,而是夸他文章锋利,像是一柄杀向敌人的刀。当年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