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顺风南下 从此海上谋新篇

    第九章 顺风南下 从此海上谋新篇 (第2/3页)

丽的海湾,即澎湖湾,沿湾这三岛占整个群岛面积的八成以上,人口也多聚于此。

    张镝放下小船,找几个人先上岛探路,确定无异样后。五艘大船陆续进湾,在澎湖本岛西北下锚。

    船上的人们憋闷了好几日,终于可以上岸了,无不欢欣,鱼贯出来。连那无赖子黎宝也安静下来,原本他死活不肯跟父亲出海,甚至威胁跳海自杀,此时也似乎被澎湖风光吸引。这里确实很美,碧海蓝天,白色沙滩与金色夕阳互相印衬,岛上片片茅舍,港湾内点点渔帆。平静祥和,如世外桃源。

    下船短暂的混乱嘈杂后,各队长一一整队,清点人数。张镝一行共三百一十七人,主要有四种成分,第一种是巡检司的汰兵及其家属共一百三十一人,其中汰兵七十五人,汰兵家眷五十六人,中有壮年女子一十九,老人九,小孩二十八。第二种是胡隶派给张镝的随船士兵,共一百二十人,其中老卒二十,新兵一百。第三种是庆元所招船员水手共三十四人。第四种是剿匪俘获,经过两个月教训的俘虏二十七人。除这四种人以外,还有叶氏兄弟,黎氏父子,加上张镝本人。

    四种人对张镝的态度也是不一,汰兵与家属们把他当作衣食所托,有感恩的成分。随船士卒们多自觉定位为上下级的关系,亲眼见过张镝勇斩敌酋的老兵们则又有敬重的心理。庆元所招的船员水手则多数只管本身工作,当作正常的雇工与东家的关系。最后那二十余个俘虏则不免对张镝有畏惧之心,但俯首听命的同时也可能存有别的心思,还不能完全对他们放心。

    张镝令众人暂时原地休息,各按本队,不得走远,不得单独行动。另外让一百二十名士卒列队整齐待命。

    三百多人上岛,自然引起岛上居民的注意,此时澎湖有民一千五六百人,皆为汉人,基本是闽、粤等地移民而来。南宋之时海贸十分频繁,也多有商船往来澎湖驻泊。因此岛民初时只以为是普通商船,只是见张镝等人数众多,还有士兵携带武器,不免惊疑。但过了一段时间见这群人未有恶意,岛民们从初始的惊慌慢慢平静,更多的还有些好奇。张镝正欲找岛上之人询问情况,却见一群人簇拥着几个老者向他们走来。

    看这几位老人个个身着形式古朴的粗布长衣,苍颜白发,猜不准年龄。张镝上前几步率先一揖,行了一礼。几位老人见状,也放下拐杖,缓缓拱了拱手。原来这几个老者是岛上陈、许、吕、洪等几大姓氏的族长耆老,见大船运数百人众而来,特来相问,以免族人不安。

    略略施礼罢,其中一老人先开口问道:“不知贵客从何处远来?小岛鄙陋,音讯不通,冒昧相问,还望勿怪!”

    张镝微笑答道,“晚辈是庆元府昌国巡检司辖下,因朝廷欲宣抚流求,谴我等先来屯种,特作前进之基!”

    老人听了面有疑色,他虽数十年不出岛,但商船往来也将各类消息传来,之前从未听说朝廷招讨流求的事情,但面上他却并不质疑,等于默认了张镝的说法,接着道:“原来是朝廷天兵,流求久居化外,民无教养,蒙昧混沌,小将军若能招抚,使沐王化,实乃大功德也!”

    说话间老人对张镝的称呼已经变了,从“贵客”变成了“小将军”,不过称他带来的人为“天兵”,也实在让人有点……惭愧。张镝望了望不远处整齐排列的一百二十名士卒,定了定神,接着说道:“多谢老丈深明大义,我等远来,尚无落脚之处,欲在岛上择地建寨,又恐侵占了有主良田,还请诸位老丈指一方位。”

    这时另一老人说道:“自汪太守之后,数十年未见官兵上岛矣!太守当年所筑兵舍,便在此岛之东,可以前去停驻,不过多已朽坏,需得修葺。”

    张镝听后欣喜,原来乾道年间泉州知府为防毗舍耶人而修筑的二百间兵房现在还在,于是忙感谢老人指引,又派了十几人随几位岛民前去查看,其余人重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