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岛布下第一子

    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岛布下第一子 (第2/3页)

,东南是噶玛兰族。各族泾渭分明,因而来交易的大多是本地凯达格兰族人,噶玛兰族与凯达格兰关系倒密切,不过距离稍远。若要与其它各族交易,需得派人前去才行。为此,张镝有了在此地设立贸易站的想法,如有了固定的贸易站就可以派人常驻,往山中收集各类土货,由澎湖定期派船来运往泉州等地销售。

    停留四五日,远近闻讯而来的土著有好几百人,带来的货物最多的是兽皮,有鹿皮、豹皮、麂皮等,其次则为肉脯、肉干,还有少量土民织的细麻布,及粮食、鱼干等。其中兽皮、细布价值较高,转手就可卖出,肉类、粮食等可运回澎湖储存自用。张镝用来交换的则是瓷器、漆器、丝织品,但土人对这些东西兴趣很有限,倒是对铁器特别热衷。一把匕首可以换五张鹿皮,一把斧头更能换十几张兽皮或一大堆鹿肉。可惜张镝事先准备不够,船上的铁器并不太多,甚至把士卒们的兵器也匀出来一半,都还挡不住土著们的热情。直到通译宣布没有铁器了,只有瓷器、漆器、丝绸和茶叶了,土著才慢慢散去。这样一来,诸多商货只有瓷器、丝绸换出一点,漆、茶几乎无人问津,反倒是是船上自用的铁器都被换光了。

    结果就是原先货仓里的东西基本未动,还多了上千张兽皮,及大量的土货。不过流求原本就不是张镝主要的贸易地点,此次探查主要还是为了熟悉情况,择机设立据点。

    贸易过后,张镝通过严升乾与本地凯达格兰族酋长见了面,张镝提出要向酋长买地建房,酋长爽快答应了。土著们对土地产权的概念十分淡薄,因为这时期的流求还是地广人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食物。而且他们的农业生产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在一处种上几季,土壤肥力下降后就放弃抛荒,另种一处,被称为“游耕”,不像中原人土地金贵需要精耕细作。同时,对于酋长本人而言,他在部落制的社会里本来没什么特殊权利,乐得通过这样的交易彰显自己的存在。于是张镝用五把短刀外加两个铜壶的代价换下了河流以东一大片荒地。

    凯达格兰族所居区域在今淡水河周边,范围大致为今台北盆地区域。张镝买下的荒地则在淡水河东、新店溪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