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辞旧迎新 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十二章 辞旧迎新 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2/3页)

机,又称回回炮。是忽必烈请波斯人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设计的,炮弹重可达一百五十斤,发射时,震天动地,所到之处,皆为齑粉,威力相当惊人,在蒙古攻克襄阳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镝内心深处对火器情有独钟,他心中早就有设想,用铜、铁铸造管形射击武器,或者就叫做火铳、火炮,但是这类武器制造不易,不是空想能够达成的。哪怕经济允许,很多技术上的难关也不是短期能够攻克的,此时急于求成说不定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耽误了其它要事,不如等实力壮大后再去开发。

    退而求其次,张镝只能仿造“突火枪”的形式,用竹筒为外壳,填充火药,以石子、碎铁、瓷片等做弹丸。这种武器不能指望他有多么远的射程或者多么好的精度,不过近距离造成伤害还是可以的。

    先找爆竹匠人试做了几个,就如大号的烟花,工艺则比烟花还简易些,于是派人找遍了城中爆竹铺子,买了数百斤火药,让自己人装填。效果差强人意,以猪肉做实验,五步内能打出几个大洞,十步则深入存许,最远二十三十步也能打破皮肉。

    张镝将这种武器取名“火竹筒”,也还浅显易懂,比传说中的“突火枪”威力小太多,究其原因,或许一方面是火药太杂,质量太劣,药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装填比较粗糙,有松有紧,参差不齐。最后则是子药不规范,大小各异,容易漏气。除了威力不够,它还有两个缺点,一是操作有危险,可能炸裂,用时必须固定在长杆上,点燃后要远远持着长杆末端射击。二是火竹筒乃是一次性的,用完即废。

    不过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便宜,只要一点土火药的价钱。二是制作简便,不需要专门工匠,甚至临时装填也没问题。三是威力也还过得去,能造成杀伤,尤其烟雾爆响的声势十分骇人。如拿来守城,效果肯定不错。于是一连制作了三百多个,打算船上携带一百个,剩下二百多送去自新寨守寨用,多余的火药一并送去,用完了还可以就地制作。

    在泉州,打造兵械的同时,张镝也加紧招募人手,因为流求、澎湖、泉州都留人驻守,原来的三百余人去了大半,虽船只也留了两艘,但九十余人三只船人手还是紧张的。

    招人的事交由黎升与叶继办理,专要那些朴实无华的,看起来滑头的,有痞气的都不要。泉州的商业氛围比庆元有过之无不及,张镝放出的待遇又高,给钱爽利,来投奔的络绎不绝,经挑选,留下了五十五人,与他们一一约定,年后出海。

    过年了。咸淳十年的最后一天。

    泉州城内某处四合院内热闹非凡,里里外外摆了二十几桌,五六个大厨锅铲翻飞,一道道热腾腾的菜肴依次传下,这是张镝在泉州贸易站办的年夜饭。

    张镝在主桌正位上坐下,左侧是刘石坚,右侧是黎升,往下是叶继和几个带队的老兵,叶承在末位陪坐。往下依次各按船上职位或者年龄资历落座,热热闹闹却又井然有序。

    刘石坚是今后流、澎、泉商路上最重要的负责人,位置突出。而叶继和黎升一个是张镝最主要的商贸助手,一个是海路上最要紧的行船参谋。算得上左膀右臂,两个人也隐隐有竞争的意思。单就感情而言,张镝自然与叶继更亲密,那是过命的交情。但黎升年长很多,所以更靠近主坐。这次黎升自我感觉胜了一筹,但他不成器的儿子忽然从外头桌上进来,硬要挤到他边上坐,让他的得意变作了尴尬。不过张镝并未在意黎宝的失礼,过年热闹高兴的日子,不必破坏了氛围。

    张镝要众人放开肚子吃喝,尽情的猜拳行令,无拘无束。吃到半程,起身依序往二十几桌敬了一圈酒,张镝平素律己甚严,无事几乎不饮酒,但一喝起来酒量却并不差。眼看百十杯落肚了,脸色微红,却仍清醒如常。美酒助兴,反而更有精神谈笑风生,到后来凡敬酒的来者不拒,还能准确的叫出每个人名字,亲热的聊上几句。随他出海的这些人,朋友也好、部下也好、伙计也好,往常或许佩服他文武双全年少有为,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