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昌国整军 兵不在多贵在精

    第二十三章 昌国整军 兵不在多贵在精 (第2/3页)

来个下马威,当即命令腾空场地,取来演练用的服装兵器,让双方准备好比试比试。张镝也有心看看自己救下的这些老兵是否值得重用,所以并不阻止,乐见其成。

    为显公平,胡隶提出要比三场,射术、勇武、阵战,他平日对士兵的训练科目便是以这三条为主。

    何绍基等人没有意见,毫不在意的样子,老兵对新兵似乎总是有这样天然的心理优势。

    先比射术,大宋军中首重弓弩,一般禁军中约两成人练弓,四成以上练弩。这主要因为宋军少马,而北方不论辽、夏、金或者蒙古都以骑兵见长。作战之时宋兵往往以步卒列阵保护外围,内用强弓硬弩远射敌军。

    校场上箭靶已经立好,胡隶军中一名叫陈阿年的士兵率先出列,其所持的是一石力的强弓,百步之外连射十箭,十发皆中,且八中红心。宋时试射,百步外以一石弓六发而三中为一等,二中为二等,一中为三等,若以此为标准,陈阿年的射术已在上等之上。为此,胡隶手下士兵都发出欢呼。

    何绍基以下老兵,以李奇射艺最佳,他也不言语,取过陈阿年刚射过的那张弓来,试了试力道,轻巧的拉满又放回,似乎手上的只是软绵绵的面筋,而不是百余斤劲力的强弓。不过他也没要求更换强弓,撇撇嘴,便取箭直射,他射速极快,而且左右开弓,倏忽间飞出九支箭矢,全都稳稳的钉入正中红心。

    到此之时,高下已分,在场之人都已看出李奇射术远在陈阿年之上,场边一大帮的老兄弟们都已开始高声喝彩,昌国兵们则面有不甘的窃窃私语。但看李奇却忽然停了下来,似乎不愿意就这么将最后一箭轻轻巧巧的射完了。

    停了半晌,李奇忽然一箭对空迅疾的射出,只见校场外飞入一只小麻雀,刚略过校场上方,即刻被锋利的箭矢射得稀烂,远远的落在草地上。不一会,就有人将带血的羽箭和肢体破裂的麻雀尸体捡回来。

    胡隶由衷大赞:“好射术!”

    李奇丢下弓箭,拍拍手,对胡隶微微拱了一下手,仍回队列中去。

    第一回合,可以判定老兵获胜,主要原因可能是弓箭手训练不易,而昌国兵即便训练勤快,也只有半年的时间,还没法练出真正的熟练弓手。李奇等人则是十余年前便作为宋军中的弓兵,后又征战数年,虽然在安南受俘虏十多年,但看家本事可算还没落下。

    接下来比个人勇武,何绍基亲自上阵,对战褚世尧。

    何绍基从兵器架上取过一把厚背长刀,拿在手上惦了掂,又从一旁拿过一副蒙着牛皮的沉重木盾,走入场中。背东面西、持刀拥盾,稳稳的站立着。

    褚世尧惯用一杆三十斤重的精铁长枪,轻巧的拎起,起手舞了一个枪花,枪缨翻飞,如一朵红伞。而后右手重重一顿,枪杆在地上顿出一个深坑,左手前伸,做出一个请的姿势。

    何绍基侧盾,将长刀放低,往地上轻轻一指,算作答礼。

    二人相距四五十步,齐齐小跑前出,而后速度越来越快,终于逼到近前。

    褚世尧以一个太公钓鱼之势,长枪往面门直刺而出,如蛟龙出渊,凌厉异常,大开大合之际,也将空门露出。

    何绍基重盾一挥,拨开枪尖,瞅准空隙、提刀就砍,刀势又快又狠,如惊龙泛狂涛。

    褚世尧却原只是虚晃一枪,身体向右后灵巧翻转,后手高举、枪头已急落向下,直刺下盘,势大力沉,如铁牛犁地。

    何绍基不退不避,轻轻跃起,拥盾便向前撞去,右手长刀则往回一撩,就往对方手腕割去,褚世尧又一翻转,回枪收势,二人错身而过,又齐转身。

    这二人,一个似猿猴般灵巧腾挪,依托长兵优势,灵蛇吐信一般刺、拿、提、勾,又快又急。另一个则如猛虎般力沉势雄,刀盾配合的更是无懈可击,推山塞海一般格、挡、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