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组织架构 治民还需先治吏(一)

    第九十二章 组织架构 治民还需先治吏(一) (第2/3页)

,而在中兴社,张镝将他们称为事务官。他的事务官人手缺口太大,莫说八个大部门以及两个分社所需的大量普通办事人员,就是八个部长都差点凑不齐,张镝费了一番思量才将各部的主官任命下去。

    吏部先由叶承担起,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部门,中兴社中下层事务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赏罚都归该部掌管,是管理官员的部门,权利当然大,中原朝廷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可见地位尊崇。所以这个位置必须由最可靠的人担任,作为万金油的叶承当仁不让了。随着人口的骤增,刘十九、王希文、刘五四等人在泉州招收劳工的任务就没那么迫切了,所以原本招才科人员和业务都并入吏部。

    吏部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为改组后的中兴社各部门选拔足够的事务官,这是全社正常运转的前提。所谓万人为英、千人为俊,百人为豪、十人为杰,三万人中完全可以涌现出英杰之人,当然也不会缺乏治政人才,问题是如何去芜存菁将真正的人才筛选出来。当然不可能从三万人中一一评判,那样做时间精力都不允许。于是叶承先采取荐举的办法,中兴社所有百姓、军汉、水手、劳工甚至“流放者”都能作为荐举对象,既可以推举他人也可毛遂自荐报名参与选拔。报名者由叶承和刘十九等人进行初步的筛选,再由各部主官根据自身工作范围进一步挑选,有突出的则报给张镝亲自接见。人才的筛选以身、言、书三条原则,身就是看体貌特征,虽说不能以貌取人,但一般的事务官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取体貌端正的为佳。言则是考察讲话水平,言为心声,说话能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书则是考察文字水平,作为事务官承担政令上传下达的任务,至少要有基本的文字水平。

    事务官选拔的消息传下以后,一般人的理解是在中兴社做事务官相当于在中原的朝廷里当官,是“劳心者治人”,这使得报名者趋之若鹜,足有上千人。但能满足身、言、书三个条件的却不多,首先文字这一条就淘汰了一大半人,此时的人们文盲居多,识字的十分难得。所以第一次的事务官公开选拔卡的并不严格,只要粗通文墨,说话还算利索,没有长得太奇形怪状的基本都可以被录取。但即便录用要求已经放松了,最终入选的事务官也只有不到二百人,加上原有的几十名管理者,堪堪够几个部门和两个分社搭起一个架子来,这样至少各条线上都能正常运转起来,剩下的缺口则可以留待后续调整补充。

    “官人,按照您的吩咐,吏部已经选了二百八十三名事务官,这是名单以及各人特长、履历。”叶承将这几日忙碌成果--厚厚的一沓事务官选用材料送来给张镝过目。

    “嗯,各部门的人员分配都定好了吗?”

    “定好了,名单后附有分部清册。”

    “吏部六十一人,户部五十五人,刑部……咦!为何各部人数这么悬殊?礼部只有八人?”

    “禀官人,各部确实不太平均,除了公务有繁简,更重要的是应募者争相报吏部、户部等实权部门,听闻礼部是要办学校、推行教化,很多人认为是做教书先生,不愿意去。”

    “岂有此理!事务官是要办事的,还真以为是当老爷来了?记住!吏部用人务必要把规矩立起来,想来作威作福的,白吃干饭的,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统统都不要。先把这些人试用着,严加督查,该退的退、该罚的罚、该抓的抓,我看至少剔除掉一半,才能收一收他们的侥幸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