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袭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

    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袭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 (第2/3页)

颜悦色的挡住,要牵他出去。

    小男孩一双聪慧的眼睛打量着来人,看到他腰间挂着的佩刀,定了一下。不言不语,将自己紧紧握着的一块手掌般大小的玉佩递了上去。

    徐应镳好奇的接过,见那玉佩正面刻着一个“戴”字,翻过背面则是‘帅初“两个小字。

    作为军中的中层将官,过去就是四明书院的同窗学子,与戴曾伯接触的也不少,当然知道这玉佩是何人之物。戴曾伯贴身的东西被一个小孩子送回来已是不寻常,更重要的是细看那玉佩的纹理之间还有斑斑血迹,问题就大了。

    徐应镳赶忙问道:“小娃娃,这玉佩的主人在哪里?为何让你送来?”

    “在我家。要喊人去,越多越好。”小男孩口齿清楚,一点都不畏怯。

    喊人去,越多越好?徐应镳咀嚼此话,顿觉不妙。肯定是有大变发生,而戴曾伯无法脱身,甚至已经伤亡,只能让这小娃娃前来报信求援。

    徐应镳当机立断,决定带兵过去,但他只是个都将,直接能动用的顶多就手下两队一百多名士兵。而军中正副营将以上的军官都被已府衙召唤走了,找不到一个说话更顶用一点的主事者。

    但徐应镳直觉情况严重,那小娃娃所说的人越多越好,一百人未必济事。情急之间,他想到了中军传令官李申南。

    看到徐应镳递过来的玉佩及需要调兵的要求,李申南很是犹豫了一下。

    按照军律,五十人以上的兵马调动必须有主将亲批,主将袁镛不在时,至少要有留守的戴曾伯的亲口命令或者亲笔手令,如果仅凭一块玉佩和一个七岁娃娃的话就把全营兵马调出去,这干系太大了。

    四明军师从于昌**,素以军纪严明为要。秀才们执行起来一向是不折不扣,误传军令、擅调士卒都是死罪。

    徐应镳郑重提出,此事自己一力承担,如果要受军法绝不拖累别人。

    这其实不可能,事情这么大,不是区区一个都将罩得住的。但李申南并不是那种遇事推诿没有担当的人,他决定冒一次险,相信徐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