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善利其器

    1.42 善利其器 (第2/3页)

  十等乃为“职称”,非公职。若为匠官,如将作令、将作丞等,还能领食一份官俸。蓟国双食俸,早已普及。传言,肱股重臣,已“三得食俸”。虽未广为流传,却已言之凿凿。

    料想,必不会有差。

    只是,天下板荡,民生凋敝。若再传出,蓟国官吏已得享三重薪俸。必遭人构陷。亦令人眼馋。

    国难当头,社稷为先。秘而不宣,也是对的。

    翻车滚筒,两样提水机关器,很快风靡蓟国。便利迅捷,何止快人工百倍。

    提水问题解决,旗开得胜。

    然后续工艺,还有许多。

    古法晒盐。需经: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及捞盐归坨,七道工序。缺一不可。长芦、长汀二县,正进行建滩、整滩,新辟盐田之,头二道工序。为防盐水渗漏地下,盐田建成,便要整滩。先将盐田内滩泥挖松,晾干,再浇灌海水泡酥,盐工赤脚踩匀,再用刮板刮平,而后将田内海水排出晾干,用石墩(碌碡)压实夯平。

    “压滩”,可用造督亢干栏重楼时所创“打桩机”改造成“压滩机”。工艺当不难。交给馆中匠师即可。

    今又与一众大匠师,改‘纳潮’为‘提纳并举’。无潮时,借风车、滚筒提水。可称之为“提卤机”。

    制卤、测卤,乃晒盐之始。而后才是结晶、捞盐。

    晒盐时,若不及时搅拌,盐晶粗大不美,难以下咽。故在晾晒途中,需及时“旋卤打花”,使盐粒均匀细小。后世常用“套绳法”:事先在盐田两侧,对称夯下若干根木桩,再将一根长绳,缠于桩上。类后世“跳绳游戏”。借人力、畜力或机器,带动套绳,搅拌田中卤水。谓“绳打盐花”。原理亦不复杂。

    七道工序,皆是后话。所谓闭门造车,摸石头过河。刘备及一众蓟国工匠,时下又如何能尽知。先用人力,于实际生产中,逐渐改进,升级工艺便是。

    其后不久,蓟国整套盐田机关器,有:

    压滩机,将盐田压实、压平、不漏,乃晒盐之基。

    提卤机,将盐水从海中暗渠抽提上盐田陂渠,乃晒盐之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