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班师回国

    1.90 班师回国 (第2/3页)

。待光和六年,版本已定。因何刘备不加紧印刷,传于后世?

    蓟王亦如此想。然,又起分歧。

    如何注解?

    若类比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且问:以何“家本为主”?

    后世观古文,注解常见三人:蔡邕、郑玄、颜师古。时下为各类经文注解之大儒,多如过江之鲫。恩师卢植,四少师崔寔、刘宠、陈寔,皆有注解。几人皆是经学大家。便是所谓“一家之言”。各有“家本”。

    用谁不用谁。

    术业有专攻。谁人最擅长,便用谁。

    如此,便以蔡邕为例。

    或有人言,时蔡邕携藏书百车来投。蓟王为何只收录于藏书阁,却不大肆刊印。

    只因刘备所见,蔡邕劝阻护乌桓校尉夏育讨伐鲜卑时,疏中有此句:“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详见:《临乡·1.34  内忧外患》。另,此章特意译成白话)。”

    此种思潮,便是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

    然刘备却以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非但与刘备认知相悖。亦与大汉国策相悖。终汉一朝,蛮人北上,胡人南下,羌人东归。充而化之: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日月所照,皆为汉民。

    于是,郭奉孝言:“再有四百年,无分华夷。四海升平,光融天下。郭嘉窃以为,若我大汉做不到,再无人能做到(详见:《四海·  1.146  大而化之》)。”

    故蔡邕藏书虽多,蓟王不用。

    煌煌天汉,王者之心。必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用于蓟王。便唤作:光融天下。

    守护初火,焚尽蛮荒。

    还是那句话。不设身处地,活在当下。如何能知汉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切莫以后世经验,反推前朝。

    又谓“借古喻今”。国策开放与否,显然与国力相关。今日之中华,可比昔日之大汉否?

    言归正传。

    一众豪酋所求,蓟王无不应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