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玄奘

    第711章 玄奘 (第2/3页)

事堂出来,坐在马车里还在考虑这次人员变更的得失,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同一件事的角度也不一样。不过皇甫无逸的看法也有道理,人都是会变的,辅公佑在另一个时空可是最后造反的人。

    马车在闹市中停住了,这可是朱雀大道,有什么事闹到大街中心,杨崇能听到护卫的反应,但是一声“玄奘”的叫喊让杨崇发笑,按时间,这个和尚是应该出现了。杨崇问张亮:“可是个年轻和尚?”

    张亮过去问后回来说:“不止一个和尚,不过草堂寺僧人围住的是一个叫玄奘的和尚,看样子有人动了手,玄奘吃了点亏。”

    杨崇轻笑道:“把所有人都带回去,我来问话。”

    张亮不明所以,还是把一干人等押回了越王府,杨崇稍微一问便清楚,玄奘对草堂寺推行的几种佛学流派都看不上眼,但是玄奘在僧人中辩才无二,不同的场合下多次让草堂寺下不了台,数位高僧受辱。这些僧人今天正好在大街上遇到玄奘,三言两语便再起争论,说到激烈的地方,有僧人忍不住动了手。

    杨崇将草堂寺的僧人训斥了几句,便让他们到外面候着,单独召见玄奘,询问玄奘经历和今天的事由;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十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随二兄长捷法师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来洛阳战乱,玄奘与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跟道基学、《阿毗昙论》、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最后入汉川,在成都受具足戒,玄奘从此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玄奘师从南北流派,深感佛经翻译有误,造成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因此回到长安后,玄奘与天竺僧波颇交流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