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局势

    第七百八十七章 局势 (第3/3页)

    他看到的未来,是一片混沌。

    卜筮出来的卦象,也不知吉凶。

    乱了,

    一切都乱了。

    乱到连他都把握不准未来的方向。

    “狩猎之前,本侯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娓娓道来,这自然是他准备好的一套说辞。

    “我国先君太公曾遗留一卦,卦辞显示: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我与太公相谈三日,被其才华谋略深深的折服,本侯便确信,姜太公就是本侯先君太公所说的那位圣人……”

    听着姬昌的话语,闳夭不置可否的淡淡一笑。

    也不知信了还是不信。

    总之,闳夭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岔开话题,和姬昌谈起了国事。

    ……

    远在千里的帝辛,自然还不知道姜子牙已经成为了西周国的太师。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或许北伐战役早已结束了。

    这些年来,帝辛并没有主动寻找过姜子牙。

    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姜子牙是阐教弟子,而他背靠的乃是截教。

    故而,姜子牙不可能会成为帝辛的臣子,只能成为帝辛的敌人。

    要么趁他羽翼未满,修为未成杀了他。

    要么就什么都不做,任由事态发展,让姜子牙成为西周太师,来日封神大战,再度决一雌雄。

    这样做的好处是,帝辛对姜子牙很是了解,毕竟有过上一世的交手经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若是能了解对手,知晓其脾性,就首先成功的一半。

    但这样做的坏处时,姜子牙的确是一个能人,不论是治国安邦,还是开疆拓土,都是千年不出的奇才。

    不过,按照上一世的发展,姜子牙首先会来到商国求官,在此之前,他对封神之战的事情,并不知晓,所以才有了入朝歌求官之行。

    后来得知阐截两教,打算在人间决一胜负,争夺人间信仰后,便毅然辞官,回到了渭水,有了三顾渭水,出山辅佐姬昌之说。

    只不过,历史却稍稍发生了一些改变。

    姬昌三顾渭水事件,在南极仙翁推动下,足足比上一世提前了近十年。

    引子依旧还是那个引子:武吉入城,失手打死武官,被姬昌瞧见,念其孝心,放他回家安顿老母,然后在去官衙投案,回家后老母带他去见姜尚求教……

    历史虽发生了变化,但一些基本东西,并没有变得面目全非。

    也算是某种幸事吧。

    这样一来,帝辛凭借“上帝视角”依然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不至于让历史犹如脱缰的野马,脱离自己的掌握。

    帝辛原打算,等到姜子牙如上一世,进京求官时,要杀要放,在做决断。

    在此期间,也算是给他充分的考虑时间。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等到下一次见到姜子牙时,或许西周和商国已经正式开战了吧。

    ……

    ……

    二月中旬。

    气温已经有所回暖。

    但仍然处于隆冬时节。

    只是相比前几个月那狂风骤雪的鬼天气,已经好了很多。

    然而,北狄人的日子,过的依旧很凄惨。

    北狄部落还好,那些依附于北狄的其他草原部落,就更加凄惨了。

    部落内的粮食都吃光了,牛羊也吃光了,三狄汗王曾明令禁止,不许宰杀战马,但不宰杀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的看着族人们活活饿死?

    即便三狄汗王答应,会把一些粮食分给其余部落一些,但毕竟是杯水车薪。

    三狄汗王也不知道,商国打算合围他们多久。

    所以,三狄汗王必须优先保证,自己部落的子民,有吃的喝的,至于其他人,能挤出一点,就分一分,实在不行的话,那就爱莫能助了。

    而为了防止其余部落宰马充饥,在草原众部落,云集狼居胥后,三狄汗王就立即下令,将中小部落的战马统统上缴,进行统一管理。

    有部落酋长暴怒,觉得北狄族是往死里逼他们。

    然而,仅是这么一道怒言,就被赤野望当场斩杀,喂了秃鹰。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