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雪崩式坍塌

    第681章 雪崩式坍塌 (第2/3页)

工期?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是陆顾问的标准太高了,依我看,许多桥梁隧道都是以国际标准实行的,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啊!”

    “既然能做到最好,为什么要将就?”

    “如果能做到最好,谁不想做?问题是现在做不到啊!谁知道这泥沙回淤是长期还是短期,如此这次不装,下回泥沙堆的更多怎么办?每拖长一天,就是巨额的资金在输出!”

    “如果就这样装上去了,后期泥沙更多,对整个隧道产生不良影响,你想过后期的维护费用吗?”

    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等他们吵到一定程度,苏总工才沉声问道:“陆顾问,你怎么看?”

    被点名的陆子安抬眼看了他一眼,指尖在桌面轻轻一点:“我认为,最好是把情况变为可控,再进行对接,不要图一时之快,留下一堆烦忧。”

    这话真的是非常实在了。

    林总工按了按眉心,看看时间,从发现问题到现在,他们已经讨论了四个小时了。

    “行了。”他声音低沉,带着一分沙哑。

    抬起眼时,众人看着他,仿佛瞬间便老了十岁。

    “停止沉放。”林总工目光沉痛,做出了这个令他非常痛苦,却不得不做的决定:“传命令下去,将沉管撤回坞内!”

    “总工……”有人惊疑不定地看向苏总工和陆子安。

    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苏总工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们的询问:“去吧。”

    消息传到北亰,举国关注。

    在交通运输部的协调指导下,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均在第一时间派出资深专家紧急支援……

    国内25位常年研究珠江口泥沙、潮汐和气象方面的顶级专家,成立了技术攻关“国家队”。

    专家组先后召开36次专题会,开展了9大类300余项风险排查,在施工现场周边120平方公里海域布设6组固定监察基站、24组监测仪器。

    先后完成200组地质取样普查、30多次密度检测,分析研究泥沙产生的原因。

    制定应对措施,探索建立预警、预测机制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精神紧绷,愁眉不展。

    陆子安也很着急,但确实是无能为力。

    海洋泥沙回淤是世界性工程难题,早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们就有考虑到珠江口海底泥沙回淤,制定过施工解决方案。

    之前,他们一直依照这个方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前十四节沉管的安装。

    可是随着隧道的延伸,海底水文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e15”沉管以东的基槽处于铜鼓浅滩南部滩尾,受河口冲淡水和浅滩下泄泥沙的直接影响,铜鼓浅滩尾部淤积南移,沉管施工处于有利于泥沙落淤的水动力泥沙环境中。

    特别在冬、春季,受潮流、东向风浪等作用,铜鼓浅滩泥沙再次启动扩散,直接影响“e15”沉管以东基槽区域,因而基槽淤积越发严重。

    专家们根据现场大量实测资料,并结合动力地貌、卫星遥感反演、数学模型试验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无数次的激烈讨论和缜密的研究。

    在此期间,陆子安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