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节 规范商业体系(1)

    第一百五十四节 规范商业体系(1) (第2/3页)

的都变卖了,实在无理进行从事行商经营,更不可能担当保商职责了。

    这两人不太放得开,一味的推脱,周琅本不喜欢强人所难,但现在需要他们。

    耐着心详细了解他们经营中的困难,发现现金流一直是一个制约,周琅了解,进出口贸易是需要压大量的资金,所以许多国家为了刺激贸易,往往由国家开办进出口贸易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信贷支持,周琅正好可以做这件事。

    他们第二个担心的,就是官府的勒索和限制,勒索无度,限制无常。根据统计,十三行从成立到解散,每年向官府报效的银子高达70万两,这是向朝廷明面报效的,不是纳税,而向官员个人报效的,就没有记录了。反正皇帝过寿,大婚,嫁女儿他们都要报效,打仗,救灾,乾隆南巡,他们还要报效。跟勒索一样让他们害怕的,则是限制,清政府对贸易做了很多限制,有限制生丝贸易的,有限制鴉片贸易的,大多数的限制都有实际考虑,周琅可能也会继续禁止。但这些限制,时有时无,本来好好的贸易,突然官员来了,说那年哪个皇帝要限制这个贸易,这个生意不能做了,一下子就让签订了合同的商人手足无措起来。只能塞银子通关。

    第三个担心的,则是人身安全,做生意破产了,官府不但罪责,查抄家产,还会将人发配充军,至于会是那种结果,完全看官员的喜好,看事情闹得大不大,一旦闹大了,闹到乾隆面前,这个商人基本上就拉倒了。

    总之就是,在清政府的管理下,十三行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权力却没有增加,导致越来越没有经营下去的必要了。康熙、雍正年间的贸易情况还算好,潘家赶上了好时候,潘振承做了几十年总商,那时候权力相对较大,报效相对较少,让潘家积攒下了上千万的家产,可乾隆年间,尤其是乾隆晚期,貪官实在是太多,贪的又实在是太狠,就让十三行有些撑不住了,基本上倒闭破产和发配的老行商,都是乾隆年间的。

    周琅首先向俩人保证:“你们知道,我是一个海寇。在我眼里是没有士农工商之分的,今天士人,明天农人,后天商人,人就是人,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做好事的是好人,做坏事的是坏人。只有良民和刁民之分,遵纪守法的是良民,作奸犯科的是刁民。仅此而已。我请你们来呢,是想商量出一个恢复贸易的办法。你们不用着急,我也不会强迫你们继续做行商,其实我也不打算设立十三行了。以后就只有普通商人,谁都可以跟洋人做贸易,只要照章纳税,官府不会干涉。”

    周琅表态完,也许是诚意打动了他们,也许是想博一下周琅是一个说话算话的人,或者赌一下周琅能在广东站住脚,俩人第二天恢复表示愿意继续出面经营。

    周琅这才继续跟他们讨论,这次还请来了英国、荷兰、法国等商馆的代表,大家坐在一起集体讨论,繁荣贸易,必须是贸易双方的利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