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节 西清帝国

    第一百九十四节 西清帝国 (第2/3页)

前依靠官府垄断经营,划片区分配销售市场,他们有恃无恐,导致官员大量掺假,反倒是私盐质量上乘。现在大量新的竞争对手加入,只要申请牌照缴纳一笔低廉的店铺税就能够卖盐,中小盐商不再依赖那些扬州盐商的供货,大可以直接去盐场采购。直面消费者的盐铺们,也不该卖掺假的食盐了。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过去那种买盐甚至比买米的支出还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说,盐的品质和增加了,于是守着漫长海岸线,却有大量百姓因为缺钾、缺盐得大脖子病的时代也跟着结束了。

    食盐价格下降另一个现象是,沿海的渔民收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增加,当然跟有些人直接开办盐场有关,过去渔民就有自煮自用的习惯,有些就转行做制盐作坊,更多的还是做老本行,可他们的老本行收益也大了,因为渔业本身的市场扩大了。

    鱼是一种很难长途运输的商品,因为鱼肉容易腐烂,在没有冷冻技术的时代,只能运送鲜鱼,这就造成了运输成本远远超过鱼价本身的怪现象,内地老百姓普遍是吃不起鱼的,山珍海味能够并驾齐驱,可打猎得到的肉食是远不能跟捕捞相比的。

    现在盐的价格大大下降,渔民就可以将捕获大量制作成咸鱼出售,内地市场就可以变成海鱼的市场了。中国这么长的海岸线,却是以传统的食用河鱼的国家,这种怪现象也在开始转变。

    在粮食紧张,养殖业无法快速扩张的时代,显然没有什么养殖成本的大海捕捞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荷兰人的蛋白质涉入主要就是通过海洋捕捞,中国则是依靠植物蛋白,而且航期缺乏。

    捕鱼业一旦发展起来,由会带动造船业的发展,从申领造船执照的数量上也能看出来,全国各地造船作坊高达上万家,绝大多数都是制造小型渔船的。

    规范的管理带来的对手工业的限制,大大释放了中国勤劳工匠的能力,其他行业也出现了快速扩张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运输价格的普遍下降,一个是海陆开始畅通,另一个是漕运上的各种勒索,税关都被取消。

    于是从广东开始,接着是福建,接着是江南地区,手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广东手工业带有外向型特征,得益于开放的政策,出口急剧增加,各种中国手工艺品流入西方市场;福建的造船业、铁业等在军工生产的带动下快速扩张;江南则是有自己雄厚的资本在支撑,在之前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需要外贸就能活的很好。现在洋人的商船可以直接停靠在宁波,停靠在南京,这些中国最优质,以前西方人只能艳羡的高端手工产品,也开始大量出口,靠本国市场就能发达的江南手工业,恢复速度和扩张速度比广东势头更猛。

    贸易的扩大,又让关税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只是一个小数字,一年只有两百多万两,把过去洋人交给广东的关税和各种陋规加起来,恐怕也就是这个数字。显然关税税率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工商业的恢复和快速扩张,让商税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两,已经不再是一个随便忽视的税种了。中国现在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商业社会,但商业成分绝对增加了。

    这些情况,让大周政权的财政变得极为宽松,毕竟传统官府机构本就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