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节 马耳他大海战

    第三百九十节 马耳他大海战 (第3/3页)



    海战之后,水师极度沮丧,他们不得不承认,夺取制海权,护送陆军登陆英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计划了。因为即便能够通过消耗,摧毁英国海军,在登陆作战中,海军也无法压制发射爆炸弹的陆军以及炮台火力,登陆将是一场灾难。

    马耳他大海战之后,中国和英国在地中海的海战还在持续,但双方都不约而同放弃了主力决战的选择,代价太沉重了,动辄数十艘战列舰沉默,两国都无法承受。英国更多的选择了依托马耳他基地,防止中国舰队进入地中海西部地区。在遭遇中国舰队之后,也更多的是利用马耳他的要塞火力支持,来抵挡优势更大的中国舰队的攻势。

    中国舰队无法夺取马耳他,也就无法进入西地中海,无法进入大西洋,无法威胁英国本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只能面对这样一个结局,那就是直接击败英国已经不可能了,这场战争中,能取得的最大胜果,最多也就是击败俄国。

    所以中国最多也只能宣布要击败俄国,对英国则只字未提。

    官府公告发出之后,实际上也把自己逼上了梁山,不彻底打败俄国,这场战争就不会结束。只要这个政府存在,或迟或早,还会再次成为英国的打手。

    要一劳永逸解决西部边境问题,就必须彻底的摧毁俄国。

    但中国的官方声明,确实吓到了沙皇政府,现在他们得为他们的生存而战了,这不是一次类似反法同盟那样的“反周战争”,而是俄国需要为自己的生死而进行的大战。

    沙皇着急了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希望分析中国声明的真假,是不是中国人放的烟雾弹,只是制造一种威胁。学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认为,这份声明很可能是他们真正的态度。中国的战争思路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的战争打来打去几百年,可大都是短期战争,战争双方都满足与局部领土甚至个别利益的得失,消失的国家屈指可数。

    中国人打仗则不一样,一打就是几十年,一打就是灭国之战。

    但中国人发动战争很审慎,为了一场战争,可以准备几十年。

    他们举出了大量的例子。

    最经典的都是统一之战,战前分裂政权往往会筹划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比如隋朝灭南陈的战争,战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在边境地区采取疑兵战术,每到秋收时候,就集结军队,等南陈也驻扎重兵之后,隋朝则解散軍队,如此往复误敌、疲敌。还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吸引陈军注意。准备了多年之后,才发表一篇檄文,一鼓作气灭掉陈国。

    其实俄国人如果对中国历史更深入研究的话,会发现这种战术春秋时期就有了,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灭楚用的就是这个计策。

    俄国专家认为,中国的官方声明,就是他们发表的檄文,这种檄文一旦发表,就一定会执行下去,否则无法给国民一个交代。

    所以沙皇才孤注一掷,再次动员了50万兵力,还做好准备,一旦兵力不足的话,将会动员更多的軍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