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节 貌合神离

    第四百八十六节 貌合神离 (第2/3页)

,有铁路直通里加这个港口,极大的方便了军事调动。

    在这场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双方都大规模利用了火车的快速运输能力。

    之前是奥地利人的内线机动,现在俄国复制了这个战术。

    西德维纳河的兵力不断增强,普鲁士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试探性的进攻都被打退。

    戈尔恰科夫在西德维纳河的防御工事也相当完备,不是轻易能够突破的。

    波兰是一个转折,俄军在波兰作战,距离后方太远,普军跨过波兰,距离后方同样太远,双方谁跨越这个距离,都会受到后勤补给的影响,战斗力大大减弱。

    而且俄军损失巨大,普鲁士不可能没有损失,他们的伤亡也很大,毕竟之前双方进行的都是高伤亡的消耗战。跟俄国相比,普鲁士毕竟只是一个小国。人口一千八百万对人口五千万国家的战争,尽管他们的动员能力更强,但也只是相对。

    当战线拉长到了西德维纳河之后,普鲁士已经无法在前线保持兵力优势。不但运输是个问题,生产同样有很大的问题,英国已经真正开始保持中立,即不向俄国提供军火,也不向普鲁士提供军火,普鲁士只能依靠自己尚不成熟的军事工业,来支撑这场战斗。

    战争打到这里,其实普鲁士人已经明白,他们没有更大的机会了,俄国内政问题基本解决,在战场上就很难占到便宜。普鲁士一直在等待奥军的战局,希望奥地利能够攻下基辅,然后两国开始跟俄国进行谈判。至于普鲁士,该到手的土地都已经到手了,向前攻击,又无法歼灭俄军重病集团,只是无谓的伤亡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竟然发起了反击。

    普军在第一线的兵力,只有四十万,俄军投入进攻的兵力高达五十万人。在双方战斗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四分之一的病例差距,是很难通过战术弥补的,况且普军的战术也不高明。在指挥超过三四十万軍队的情况下,普军的指挥系统也只能做到中规中矩,无法进行大规模机动,这就注定这又是一次拉锯为主的战斗。

    于是普军被迫不断撤退。

    普鲁士国王颇为后悔,要是在俄国政变明朗之前,听取俾斯麦的建议,现在或许普鲁士已经得到了整个波兰,然后撤出了战斗。

    这场超越普鲁士极限的战争,对普鲁士的消耗极大,尚未统一的普鲁士,他们在欧洲的地位只能排第四,这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从生产能力上来看,普鲁士创造的财富只有整个欧洲的4,英国高达70,奥地利和俄国各占7,法国排第二,占百分之12,俄国接近普鲁士的两倍。

    失去英国财政支持的情况下,普鲁士是真的打不起这种长期战争的。

    至于一直耿耿于怀的芬兰,普鲁士国王也死心了,就好像俾斯麦分析的那样,普鲁士就是占据了波兰,也没有守住的能力。因为俄国海军终于进行了大规模行动,他们在维斯瓦河口登陆,向但泽发动了一次远距离突袭,尽管没能攻占但泽这个重要的东普鲁士港口,可却让普鲁士对增援涅瓦河前线有心无力。

    普鲁士国王见到形势逆转,迅速召见俾斯麦,希望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