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节 普鲁士军事改革(3)

    第五百二十七节 普鲁士军事改革(3) (第2/3页)

个独立的波兰,现在普鲁士人给了他们一个独立的波兰,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那一套套在普鲁士实行已久,让普鲁士变成强国的制度,他们又什么理由拒绝。普鲁士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制度,虽然比英国和法国保守,但比之俄国和奥地利,却是大有进步的。

    因此波兰在缺乏反对者的情况下,一项项制度顺利推行,在上次战争中,威廉亲王只掌握着小半个波兰,最终却能组建十万战斗力不弱的波兰軍队。现在统治下的波兰王国比当时更大,人口更多,有能力组建更多的軍队。

    毛奇现在就负责这个工作,而且毛奇不打算全盘继承普鲁士的制度,他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打造一个更高效的体系。

    出于对毛奇的信任,以及毛奇在奥斯曼帝国出色的表现,威廉亲王认为,既然毛奇能让奥斯曼帝国軍队表现的可以跟俄军正面交锋,那么他指挥的波兰軍队,绝不会比奥斯曼軍队差。

    于是毛奇早在去年就开始在波兰推行改革了。

    由于波兰依附于普鲁士的现实,甚至德语民族在整个波兰都大范围分布,波兰的军事改革,后来被看作普鲁士军事改革的一部分。

    这个改革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盘的普鲁士化,也就是继承普鲁士现有的军事体系,主要是训练体系和军官培训体系。这个工作,在威廉亲王执政的二十年中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在新曾的领土上推行,也没有什么困难,因为在西部的大波兰、小波兰地区的实行,让他们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将这个制度覆盖到整个波兰。

    对俄战争结束后,波兰軍队裁减到八万人,并按照普鲁士的制度,每年招募两万新兵,退役两万老兵,服役期三年,三年后转预备役,预备役两年,进入后备军,后备军七年。根据普鲁士的经验,这套制度可以在十年内基本保证战斗力,但超过二十年就会出现弊病。不过俾斯麦不需要等二十年,所以他不在乎改不改革。

    第二部分,才是毛奇的贡献,叫做参谋总部制度。参谋部的设立历史已经很久了,优秀的参谋配合指挥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大多数时间,参谋军官其实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参谋根本就是被指挥官当作副官来使唤。毛奇建立的总参谋部不一样,他不是指挥官的附庸,而是指挥指挥官的部门。

    毛奇的总参谋部,制定出极为详尽的作战计划,指挥官只需要负责执行,而且必须负责执行。虽然这看似有剥夺指挥官的现场决策权,但跟所有的军事改革一样,他是历史性的,他最符合现实的条件。七年战争之前,欧洲国家极少有指挥十万以上軍队的经验,拿破仑战争之前,欧洲国家极少有指挥超过二十万以上軍队的经验。即便是拿破仑,也只能在十万人左右的战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就意味着,以往的军事指挥模式,已经无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