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节 中国创新

    第六百一十六节 中国创新 (第2/3页)

体量巨大的国家,历史上真正完成工业化,其实还要推到2000年以后,那时候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才算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工业完全取代手工业,工业产出超过农业产出,工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但城市化率也不过达到百分之五十而已。

    要让中国成为一个城市化率七成以上的国家,蒸汽动力做不到。那么就只能寻求更强劲的动力,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应用。

    电力工业自不用说,基于电力的使用,动力来源更加简单,拉根电线一整个城镇就能使用电动机,而不像蒸汽机,如果工厂要安装的话,还得自己采办煤炭,这对于交通不够便利的地区,是灾难性的。内燃机的应用,看看庞大的汽车工业就知道了,后世汽车工业消耗了世界钢产量的三四成,在中国仅次于房地产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所以周琅重点资助了电力和内燃机的研究。

    周琅拿出了1000万两黄金的巨额财富,建立了一个未来基金,并且设立了两个奖项,一个叫做电子学奖,一个叫做动力学奖,对全世界范围内在这两个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和资助,每年评奖一次,获奖者可以得到高达一万两黄金的巨额奖励。

    未来基金每年还拿出超过十万两黄金的巨额资金,用于支持中国皇家学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发明家的研究,各种研究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向未来基金提出申请,基金下设的科学家团队会对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查,认定对方的能力后,会给予他们的研究进行资助。

    作为发起国,中国的科学团队和个人得到了最多的资助,而且许多西方人也因为中国更容易研究,甚至移民到中国,对这些顶级学者的到来,中国政府是欢迎的。

    于是大量新技术开始在中国涌现,不但有外国学者做出的贡献,中国技术人员做出的贡献是主要的。

    皇帝百忙之中还常常参与各种学者的研究讨论工作,他不惜大开金手指,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设想,比如电灯的概念,电力驱动的火车等设想。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皇帝的启发,一个年轻上海闻姓大学生,真的在实验室里鼓捣出了电灯。

    其实电灯的初始技术早就有了,早在1809年,英国皇家研究院教授汉弗莱·戴维爵士(法拉第的老师)就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灯产生的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移民到美洲的德国钟表匠哥伯尔,在1854年,就发明了灯泡。

    只是这些技术都还欠缺实用性以及发明人不懂得推广和没有持续改进的意愿,让发明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技术,直到爱迪生的出现,电灯才开始应用。爱迪生在哥伯尔之后大约20年,才发明了类似的灯泡,在1860年做了一颗灯泡,但之后一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