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节 太子之怒

    第六百五十二节 太子之怒 (第3/3页)

 议会制度刚开始运作的五年,各方势力都还没找到在议会中正确斗争的方式,国家秩序很不稳定,这五年,皇太子十分老实,防范欧洲那样的革命,是他执政的重点,一度暂时放弃了跟英国的斗争。

    五年之后,在周观海等一种太子派势力的保驾护航下,皇太子不但在政府中建立了终于自己的官僚集团,议会也由周观海凝聚起来的士绅派控制,这时候皇太子对国家的控制力,才真正形成。但皇帝依然压在他的头上,一方面是皇帝强大的威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依然对軍队有绝对的权力。

    但此时皇太子势力已经形成,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意志,开始找机会打击英国。美国内战是一次好机会,但皇帝给他设了限制,在废奴的基础上,才可以支持美国南方,而且要求美国必须分裂。在一系列局势变化下,中国和英国始终没有走向对抗的一面。接下来的西班牙王位危机,是另一次好机会,当时中国舰队已经跟英国海军在委内瑞拉对抗,可最后德国人退缩了,他们放弃了对西班牙王位的争夺。

    连续两次都没能找到机会,战后皇太子积极支持海军扩张,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军备竞赛,就是对迟迟无法打击英国不满情绪的释放。但这种软性竞争,无法让他满意。这一次德法战争爆发,皇太子兴奋不已,他认为他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接受理藩院掌院李章铜的建议,战前跟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让德国敢于在英国的压力下,跟法国开战。

    皇太子本来以为,德法开战之后,英国很快就会卷入,然后中国可以以履行同盟义务为由,加入战争,跟英国交战。

    可是同盟关系有时效性,只有三个月,刚开始皇太子没有在意,可随着时限越来越近,皇太子开始焦躁不安,而且渐渐觉得他似乎被臣子欺骗了。

    他接连发怒,将主持谈判的李章铜多次叫到跟前训斥,给他施压,让他尽快推进参战的进程。但李章铜一直没有进展,现在距离中德同盟关系结束只有三天了,皇太子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再次召见李章铜,他要给李章铜下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