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两封密信

    第十九节 两封密信 (第3/3页)

到,但真的很难落到口袋里,真正依靠淘金发财的人,其实并不多。

    由于受到这么多压迫,肯定有人大为不满,谢清高去招工的时候,开出的工资又高,自然有大把人心动。但是挖兰芳公司的墙角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他招到了八十个人的时候,兰芳公司就发现了,险些扣了他们的船。要不是船上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谢清高能不能完好离开婆罗洲都说不好。

    因为之前一直将这些人当作水手,所以谢清高一直按照水手的模式培养他们,每天安排他们在船上的各个岗位上当学徒,做杂役。一直没有训练过他们军事技能,现在只能临时抱佛脚。

    这些人是出海的客家人,却并不是天生的水手,因为客家人其实主要是山民,他们也是农耕为主。沿海的渔民,主要是本地人和疍民。结果这些人刚上船那会儿,不少人甚至还会晕船。

    现在虽然适应了船上的生活,可是还无法做到在摇晃的甲板上如履平地一样,因此让他们学习队列是不可能了,只能让他们熟悉一下火枪。

    军官是现成的,跟东方曙光号一样,这艘船上也有一些雇佣兵。由于船小,没有东方曙光号的雇佣兵多,只有二十个人。如果两艘船在一起,这些雇佣兵其实也是归科林指挥的,但现在两艘船分开了,雇佣兵的头领就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军官,一个黑森军官,菲舍尔上尉。

    菲舍尔上尉跟他手下的士兵一样,都是因为黑森大公跟英国政府的协议,整体被租借给英国的,来印度为东印度公司服役。他们在黑森的时候,就是正规军。因为协议的关系,在印度服役期间,他服从于东印度公司的军官。可现在科林不在身边,他有足够的自主权。

    谢清高许诺了一笔额外的补贴后,菲舍尔十分乐意为谢清高训练水手。

    船上有现成的火枪,由于这时代的步枪都是消耗品,受到材质影响,枪管使用是有授命的,加上不缺钱,周琅从东印度公司手里购买了尽可能多的武器,在东方曙光号上储备了两百只赫贝斯步枪,谢清高的船上也有一百只。

    火药储备也很足,加上受到周琅的信后,谢清高紧急在澳门高价采购了一批火药和铅,这些物资足够这些水手用来训练了。

    年轻人哪里有不喜欢武器的,大家的训练热情很高,不需要催促,几天下来,大多都掌握了滑膛枪的装填射击技巧,至于水平有多少就说不好了。菲舍尔认为他们完全是在浪费弹药,他说上了战场,这些人连枪都拿不稳,但谢清高愿意付钱,他懒得管。

    去台湾并不是顺风,这艘帆船能跑四节,这就得十天左右才能到达台湾,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半时间,谢清高不知道等他到达的时候,周琅哪里会是什么情况,是不是他去了就要跟官府大军打仗,这让他十分矛盾。

    跟官府打仗,这意味着造反,从内心来讲,他是不愿意的,他热衷于游历海外,可他依然是一个中国人,他有亲人,有朋友,造反会连累到他们。

    可周琅对他有恩,不提那些未来的许诺,让谢清高苦思一夜后,决定来帮周琅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那就是他从周琅这里得到了礼遇(尊重),谢清高认为这是知遇之恩,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因此他无法做到无视周琅的安危,只求自保。

    但救周琅归救周琅,不愿意造反是不愿意造反,谢清高甚至打定主意,等到了台湾后,如果周琅真的造反了,他也要苦劝周琅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