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东印度公司的图谋(1)

    第二十六节 东印度公司的图谋(1) (第2/3页)

有湖,从军事角度考虑,这里易守难攻,可以让我们投入最小的成本占有。至于商业利益,我的想法跟您完全不同,我认为这里的商业潜力巨大。”

    周琅还真没有从科林身上看出商业眼光,也心存试探,问道:“请您具体说一说。”

    科林道:“商业的繁荣与否虽然与本地物产是否丰富有很大关系,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荷兰人的国土上有什么,可荷兰的发达商业,更甚英格兰。”

    周琅没有说话,伸手示意科林继续。周琅当然知道荷兰的商业发达,哪怕到了现在,英国的国力已经远超荷兰,可在商业文化氛围上,依然比不上荷兰人。英国强在工业势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英国撬动工业革命的原始资本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荷兰的投资。

    荷兰输在没有物产,输在地理位置太靠近大国,可也胜在没有物产,胜在距离大国更近。荷兰的国土都是填海出来的,整个荷兰都位于海平面以下,人口只有两百来万,土地上几乎没有矿产资源,完全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源和人力禀赋;地理上位于大陆强国周边,一边是强大的法国,一边是强大的德意志,近百年来,荷兰人之所以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其实并不是因为英国海军的打击,最大的原因还是路易十四时期,法国进攻荷兰本土,荷兰人直接将填海的大坝炸毁,海水淹没了整个荷兰国土,所有的商船、渔船也都被摧毁了。

    可正是因为荷兰物产贫瘠,整个国土大部是填海所得,位于海平面一下,除了用来耕作之外,这些填海的土地上是不可能有高价值的矿产的,事实上荷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靠渔业维持生计。这种本国缺乏绝大多数物产,甚至生活物资都无法自给自足的状况,让荷兰人必须跟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所以荷兰很早就被迫走向了对外贸易的道路;地理上,位于欧洲出海口的位置,横穿德国内陆地区的莱茵河和从法国流出的马斯河都从荷兰入海,这让荷兰拥有了极好的地理优势,荷兰的船上可以沿河深入法德这两个欧洲最大国家和地区的内陆。于是被贫穷逼上商业道路的荷兰,又借助了优越了地理位置,迅速成为欧洲大路上一个商业中心,近代世界商业法则大多就从这个小国出来。带给英国荣耀的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等重要的股份制公司和银行制度,其实就是从荷兰诞生的。

    周琅也明白即便此时已经没落的荷兰,商业氛围上依然要比拥有大量乡村庄园的英国要浓厚,但他还是不能将台湾跟荷兰联系起来,除了这里曾经沦落为荷兰殖民地这一点外,台湾跟荷兰没有任何交集。

    “这并不能说服我。左营这里并不具有荷兰的条件,除了缺乏丰富物产这一点外,其他方面跟荷兰相差太大。”

    周琅说完,继续看着科林,他需要将科林心中真实的想法榨取出来,他一直很疑惑这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那么大,一开始坚决反对军事行动,最后又坚决主张军事行动。

    科林感慨:“您或许不知道,荷兰之所以能够发展商贸,是因为他靠近法国、德意志邦国和波罗的海的原因。这跟左营类似,虽然我们这里没有详细的海图,但我跟您都清楚,海峡对面就是福健和广東,那两个中国省份无论从人口还是物产方面,都不输给法国和德意志邦国。而现在马嘎尔尼先生正在跟中国皇帝谈判,我相信很快中国人就会向我们开放北方,这样我们的商船就能一路向北。而中国北方将是一个远比波罗的海更大的市场,而海峡将是这条向北航路的必经之地,左营将是这条航路的必经之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潜力,比荷兰更大。”

    “我不同意!”

    周琅很坚决,这完全就是扯淡。虽然后世左营附近的打鼓港(日本取名高雄港)曾发展成了亚洲第一大港,可是主要是在整个大陆自我封闭的情况下形成的畸形状态,等大陆开放之后,亚洲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