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节 海战

    第四十节 海战 (第2/3页)

是出于救命的感恩,还是对魏连理做事方法的认可,这十几个洋人康复之后,很是帮忙。

    双方依然很难完全沟通,用简单的单词,外加手语比划,他们成功让魏连理明白炮台的重要性,在周琅到之前,他们继续加固炮台,并且对清军留下的十几门大炮进行了维护,将其中几门不合格的淘汰,挑选出炮兵进行操练。

    周琅到来后才发现,这里的秩序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尽管对魏连理的办法不是很认同,但对这个人的能力却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在周琅立刻召集军官,接防了打鼓汛,委任菲舍尔全权负责防务。同时继续对軍队进行训练,从一天两练变成一天三练,争取在清军到来之前,让軍队的战斗力尽可能增强。

    军事问题是现在唯一的问题,周琅自己也亲自参加训练,不是为了起带头作用,而是他真的需要学习军事经验。

    现在周琅已经基本理解了西方军事训练的理念了,让士兵机械式的练习步伐等技能,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在战场上有秩序的机动,更重要的是让士兵学会服从。为了尽快取得理想的效果,周琅完全支持体罚,他不打算跟拿破仑争第一个反对体罚的将军的名誉了。

    一边是高薪吸引,一边是惩罚威胁,这种进步是十分快速的。至少在打鼓港的这八百士兵现在齐步走是相当整齐的,刺刀拼杀也有模有样。但菲舍尔依然认为士兵还不够专业,他说要用训练让士兵将掌握的技能变成本能,让他们即便在战场上挨枪子,也不会走乱队形,这才算完成。

    西方人能玩排队枪毙,能让士兵排成行迎接对面的步枪齐射,还能保持阵型不乱,这恐怕已经无法用勇武精神来解释了,只能是用惨无人道的训练,将人训练成机器。

    理解了这些理念之后,周琅对菲舍尔要求加强训练的建议是完全支持,他恨不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让士兵训练。

    时间之紧迫让周琅真的很希望有平静的半年时间来给他利用,但清军是不可能给他这个空闲的,来到打鼓三天后,清军的舰队就出现在了港口外海。

    周琅站在鼓山上看去,目视清军竟然有一百二十多艘船。

    他并没有恐惧,这些船普遍不大,装备大炮的大舰不过十来艘,而且就是这十来艘船,也无法跟西方的战列舰相比,努力在望远镜中寻找,也只能看到最多的战舰有十个左右的炮门,这意味着他们的主力舰只有十门火炮,而英国的三级战列舰就有六十多门大炮。

    可这依然不是周琅现在能对抗的,两座炮台上一共只有十二个炮位,还因为扔掉了几门残次大炮,导致两座炮台上总共只有八门大炮。以八对一百多,一比十几的悬殊比例,想挡住清军并不那么容易。

    炮战很快就开始了。

    按照菲舍尔的说法,正常情况下,舰炮是不可能打得过岸防炮的,一来军舰能够承载的力量比不得炮台,因此炮台上可以装备更大口径、更远射程的大炮,二来军舰的空间能够安装的炮位有限,因此炮台上往往可以安装更多数量的大炮。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稳定的炮台更容易瞄准。

    但目前受制于大炮的数量,在火力上反倒是输给了清军舰队。胜利的唯一希望,菲舍尔放在了消耗战上,尽管周琅这边的弹药数量也不足,可还有一个凤山县支持,而清军则是漂浮于海上,没有可靠的基地可以利用,一旦对方的火药消耗过多,就只能撤退。

    至于正面分出个胜负,菲舍尔认为己方击败清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