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跪了的马嘎尔尼

    第四十八节 跪了的马嘎尔尼 (第3/3页)

些欧洲军事顾问。马嘎尔尼日记中就记载,在天津接待他们的三个中国官员曾“很肯定地说,近日孟加拉的英军,曾予西藏叛军以援助”。

    显然清廷高层不但知道英国人很强大,甚至通过平定尼泊尔叛乱,触摸过英国的力量,并且知道英国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孟加拉的事情,这说明满清是知道英国已经扩张到了中国疆界之外的事实,并不是教科书中描绘的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昏聩状态。

    而在英国之前,满清对于欧洲人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俄国,同样是因为跟俄国接壤,以及发生过军事冲突,所以此时的满清高层,为什么对英国使团另眼相看,原因恐怕是将他们跟俄国进行了对比,将对方看成中国的邻国。

    但英国要求的常驻使臣的要求,满清朝廷却拒绝了,显然在满清眼里,英国人的地位尽管比荷兰人、西班牙人要高一些,但还不如俄国人,因为俄国在北京是有常驻代表的,还有一座康熙年间就建立起来的东正教堂,就是著名的罗刹庙。

    另外周琅还得到了一个确实的消息,也是历史上一个很大的争议,那就是礼仪之争。历史书上,将乾隆坚持马嘎尔尼采用跪礼,而英国使团拒绝看作是乾隆傲慢的铁证。跪礼这种事是否牵扯到尊严问题,是否是腐朽的,这是后世的观念,但在这个时代,他是中国社会中重要且正常的礼节,马嘎尔尼去面见乾隆,却坚持不肯跪拜,还能得到一大群公知的点赞,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自卑心态,凭什么中国的大臣要拜皇帝,英国使臣却不需要,这岂不是说英国人天生就比中国人高贵吗?

    周琅是赞成废除跪礼的,但在跪礼废除之前,代表中国政权的乾隆就有资格接受西方使者的跪拜,这才能体现出平等。要知道雍正年间,派去俄罗斯恭贺俄国女王登基的使节团,可都是用跪礼跪拜俄罗斯沙皇的。派出去的时辰也是正黄旗权贵,俄国文献记载,满清使臣对俄国女王行了三跪九叩大礼,并且在地上跪听了女皇的答谢词之后才起身的。

    既然满清向外派遣的时辰可以向自己认可的平等的国家君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么为什么英国使臣不该向乾隆行此大礼呢,这不但是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还是两个国家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了。

    但让周琅没有想到的是,根据他得到的消息,马嘎尔尼最后是下跪了!并没有西方人大眼不辞描述的马嘎尔尼义正言辞认为他只能跪拜上帝,并被中国公知歌颂的那套说辞。事实上马嘎尔尼双膝跪地了,而不是西方人说的单膝跪地,只可惜后世西方人掌握了话语权,全世界都以为马嘎尔尼没有跪乾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鴉片战争时期,咸丰还执着于英国人不肯跪拜的事情,如果他的爷爷乾隆都没有让英国人下跪,咸丰就没有坚持的道理了。

    但马嘎尔尼也只限于下跪,并没有行三跪九叩的全套礼仪,这方面中国一些官员自欺欺人的说是洋人的腿不会打弯,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乃至鴉片战争时期还不断在官员奏折中出现诸如洋人腿不利索,绝不敢跟八旗进行陆战的说法,就是因为满清官员实在无法理解英国人不愿意跪拜皇帝的道理,在他们看来,跪皇帝一点都不丢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跪皇帝的,英国人不感恩戴德的跪拜皇帝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会跪,腿弯不下去。

    马嘎尔尼在中国官员的坚持下,下跪了,才见到了乾隆,结果乾隆拒绝了他的全部要求,别说允许他们在舟山建立商业基地了,连开放北方市场都没有答应,不知道这是不是马嘎尔尼后来生气的原因,如果下跪换来了足够的利益那也就罢了,可如果下跪了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就有理由生气到建议英国向满清开战了。

    不过现在马嘎尔尼还没有对东印度公司进行回复,他的船队还在澳门等待风期,可突然广州当局对英国人不友好起来,扣押了好几艘英国商船,其中就包括那三艘从左营开到广州的武装商船。

    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多方求告无门,不得不派人来请马嘎尔尼出面,希望马嘎尔尼以英国正式公使的身份向广州地方施压,要求他们释放英国商船,放行正常的商业贸易。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马嘎尔尼的使命失败了,但周琅派到广州的魏连理的使命却完成了,他成功的让广州地方当局明白了占领台湾,并且引起天地会起义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于台湾问题现在已经被乾隆重视,广州地方官也重视起来,此时的满清官府和官员,在面对洋人的时候,依然是充满了傲慢的,所以不假思索的先将英国商船全部扣押,船员先抓起来,经过审讯发现,英国人真的参与了台湾事件,这对地方官来说,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是一件自己送上门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