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节 榨银钱

    第六十四节 榨银钱 (第3/3页)

后大头都得落到行商头上。

    捐的多的,是那些更依赖官府权力的行业,比如盐行集合起来捐了两百万两,银行(银号、当铺行会)捐了一百八十万两,丝织行当的锦纶堂捐了七十万两,其他小行业加起来捐了三百万两,也只有总数的一半,于是盛住勒令十三行行商集体捐资八百万两。

    这下子连蔡世文、潘启官这样的总商都快破产了,尤其是潘启官,他经营业绩良好,见识过潘家豪宅消费的法国人认为潘家每年消费三百万法郎,称潘启官是世界首富。后世大名鼎鼎的伍秉鉴家族,也是从潘家做帐房起家的。

    但蔡世文就不一样了,他挥霍无度,且过于喜好结交权贵,每年花费比潘家更大,其实早已入不敷出,虚有其表,结果大多数募捐落到了潘家头上,潘启官召集几十家行商,公行行用(十三行行商建立的一种公用基金,每家公司缴出利润的10%,并从每笔交易中抽取3%作为公积金,主要用来共同向官员送礼和应对勒索,以及紧急时刻之用)出两百万,潘家独立承担两百万元,其余四百万让各家分担。

    蔡世文求着潘家借钱,软磨硬泡将自家的几处商铺给了潘家,借来五十万两,勉强支撑他这个总商的架子。

    这些钱都送到了粤海关清点,总计1550万两,折合银元足足2100万,盛住竟然还赚了100万,这也算长麟给他的好处,可实际上这钱也只有他来拿大家才放心,说到底还是他那个皇亲身份值钱,因为此时最能背锅。

    由于银子银元之间还要换算,要清点,一两银子大概换74银元,如此巨大的数额,工程量十分浩大,广州城钱庄、银号和当铺的掌柜伙计都被临时征用了,依然忙不过来。

    可城外要求交付的日子已经道了,虽然没有发起进攻,可是四方炮台上的炮声却响了起来,造成广州城的恐慌,盛住找蔡世文去沟通,希望直接把钱送到军营去清点,但对方不答应,就让在海关衙门清点好。

    并且提出,所有银钱,全部用坚固木箱装好,对方也不拒绝银锭和散银,甚至黄金也可以按照正常的市价换算,但必须装箱,每箱一万银元,用锁锁好,密封起来,周琅派人来监督装箱封箱,监督的人也不是外人,正是一直被扣在海关衙门享福的魏连理。

    这就需要两千个木箱,临时打造肯定不够,又是一番折腾,官府到处搜掠各家的木箱。

    好在周琅答应宽限时日,但规定每天至少要交付五百箱,否则就要开炮。

    看着一箱箱银元从海关衙门附近的南城出城,然后由城外的士兵搬到船上,魏连理感慨自己的好运气。

    他确实不愿意来广州,太危险了,可他发现,从头到尾他就没遇到过什么危险,即便被海关衙门扣了,可天天都好吃好喝供着,还有美女相伴,尤其是最后,清点银子的活儿,真的是太痛快了,原来银子真的可以多到数不过来!

    他突然生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莫非大帅是我这一生命定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