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节 苟且的时代

    第八十三节 苟且的时代 (第3/3页)

 尤其是从宋朝以后,北宋为了求安稳,可以每年给契丹人送岁币,也可以给西夏这样虽小又恶的国家送岁币,南宋就更加没有骨头,为了跟女真人议和,甚至不惜杀掉自己最勇猛的将领:岳飞!

    只有明朝算是刚硬到了最后,始终坚持不和亲、不和谈政策,最后皇帝以自杀殉国,让后世子孙怀念数百年。

    如果说汉帝国、唐帝国这种在不利情况下的忍辱负重,还可以看作是政治手段,目的是韬光养晦,有朝一日把敌人打回去,甚至打死,把自己的脸打回来,比如汉朝灭亡了匈奴,唐朝灭亡了突厥。那么南宋王朝杀大将议和,满清的官老爷被威胁后装作若无其事,这种被打了脸,不但不能打回去,心里甚至连打回去的念头都没有,就是无可争议的苟且了。

    周琅一直抱着改变时代的野心,他对自己要改变的时代充满了不满,其实他并没有想过他做这件事的意义。

    从客观上来讲,周琅强扭时代堕落的大趋势,犹如一个挡车的螳螂。这种行为相当于要在一个苟且的时代去做英雄。

    周琅没有把自己想的那么高尚,他潜意识中的动机,首先是自己不愿意活的卑贱,其次又不愿意家人活的卑贱,最后不愿意国人活的卑贱,仅此而已。

    可历史上哪一个英雄又不是如此,他们只是不甘于卑贱的活着,所有人都不愿意卑贱的活着,只是英雄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他们站了出来,行动起来。

    于是那年,金兵南下,岳武穆背着尽忠报国的刺字,拿起了长枪。

    于是那年,元兵南下,文天祥扔下写诗作词的妙笔,组建了义军。

    于是那年,恒河逆流,周琅放弃纵横商界的良机,扑入了波涛。

    只是那年,风波亭下,岳武穆含冤,心中始终没有忘了直捣黄龙府!

    只是那年,伶仃洋里,文天祥受迫,作诗明志要用丹心照亮那汗青(史册)。

    只是那年……

    周琅又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