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节 做郑芝龙还是做郑成功

    第九十八节 做郑芝龙还是做郑成功 (第3/3页)

不被大多数读书人接受,那是很可怕的,李自成那么强大,没有知识分子的支持,还不是败亡了。

    只是周琅从王辅茞的心中感觉到一种此人没有说出真心话的感觉。

    其实道理很简单,古来有造反受诏安的海盗,却没有造反受诏安的读书人。

    王辅茞其实比周琅更没有退路。周琅接受了诏安,还可以混一个武官职位,不被满清官员重视,可他王辅茞该如何自处,他是一个读书人,这种污点他背不起,进入满清官场,他的背景会不断的被人提气,之后不被人接受,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甚至很有可能会被找个机会除掉。

    周琅尽管感到疑虑,但还是接受了王辅茞的态度,他不能接受满清的诏安。

    三姓家奴的名字也实在是太难听了,他名义上是天地会旗下的南路大元帅,接受满清诏安后,就要为满清反过来征讨天地会,这不仅是一种可耻的背叛行为,而且也不符合周琅韬光养晦,在夹缝中悄悄发展的计划。

    所以诏安在政治上也不是周琅最理想的行为,但闽浙总督长麟的诏安,却让周琅看到可以暂时跟长麟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他跟长麟的师爷表示,自己并不想跟朝廷为敌,只是手下十万弟兄(夸大实力)不能不吃不喝,他是海商,只想做点贸易为生,如果朝廷不派人来打他,就让他安心待在金、夏,他也不会主动滋事。如果清军胆敢前来攻击,周琅威胁就会发兵进攻漳、泉两府。

    师爷觉得,如果不能诏安周琅,那么暂时稳住对方也很重要,他私下表示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周琅继续表示,他可以不派人登岸贸易,但是如果有商民来金夏两岛贸易,希望官府不要干涉,否则视为断绝金夏给养的敌对行为,周琅依然会对漳州、泉州发起攻击。

    这个建议让师爷犹豫了起来,这等于让官府默认走私行为啊,不过他一想,反正福建沿海的水师官兵本就长期跟海盗集团暗中勾结,走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多一个周琅,其实也不是大事,就算事发了,顶多杀几个水兵,怪不到总督头上去。

    只是在战略上,有金夏在敌手,按理就不该攻略澎湖,有澎湖在敌手,按理就不该攻略台湾。

    可现在的情况下,金夏被周琅盘踞,澎湖却被李长庚收复了。接下来到底是去打台湾,还是收复金夏,这是一个很难的决断。不过怎么计划都能说得过去,长麟决定先打台湾后打金夏,可以告诉皇帝说是擒贼先擒王,先打击台湾的天地会匪首,在诛杀流窜金夏的小寇周琅。如果长麟决定先打金夏,也可以告诉皇帝说台湾孤悬海外,金夏祸在肘腋,应先金夏而后台湾。

    总之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怎么说都有道理,就看总督怎么判断了。

    至于周琅,却是打定主意既不做郑芝龙,也不打算做郑成功,在天地会跟满清分出胜负之前,自己能不做出头鸟就不做出头鸟。

    一切就看长麟如何决定了,如果对方不接受的话,攻打漳州、泉州并不是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