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保住分类月票第八名

    请帮我保住分类月票第八名 (第2/3页)

却不知道。这却是裴元朗的心声,他一听说秦王以了华州,连回家换衣服都怕浪费时间,立即就奔了过来。

    “殿下。第一难。渭河下流这片冲刷的荒滩。如果能够治理。二十万亩良田!”

    李元兴微微点了点头,这个说法是正经话,而且在数量上也比较保守。并没有夸大其词的态度。

    裴元朗继续说道:“殿下,这第二难依然还是河,臣下昨夜读了殿下的招商令,臣下以为昆明池的渔业,未必有我华州强。但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更有难题就是渭水!”

    “你继续讲!”

    “第三难就是路,殿下华州是也是要地,而且一马平川。可水道并,旱路差。过往客商叫苦连天,如有水路,有旱路华州大兴!”裴元朗再一次长躬到底。

    李元兴一伸手,身旁穿着女官服色的元春拿过一个信封来,裴元朗双手接过,没有打开之时李元兴就先问道:“裴刺史如何理解华夏这个词?”

    裴元朗依然是双手捧着那信封,略一沉吟之后朗声回答:“回殿下,华夏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指我中华正统,区别于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说完,裴元朗想了想,又继续说道:“殿下那本《三国演义》提到关羽,记得《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也有提及,臣下以为华夏就是指我中华正统!”

    果真是饱读读书之人,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引经据典。

    李元兴不能不说一个服字。

    不过,李元兴读的书比裴元朗多,而且李元兴读的书是经过几千年无数贤者的智慧。

    李元兴说道:“华,就是指“华”即华山,“夏”指“夏阳”。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是我中华文明之根。但本王以来,还有另一个说法。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在古汉语之中,“夏”字有盛大的意义。)

    裴元朗没有说话,又一次长躬到底。

    “长安是大唐国都,这里会是大唐的一颗明珠,打开那信封看看,本王有什么说的不到之处,你尽管指证!”

    “臣下拜读!”裴元朗很恭敬的将信先举过头顶,然后才拿下来将信封打开。

    这里面装的是李元兴对华州的规划。

    第一句话就把裴元朗震住了,因为上面写道华州全境皆良田。八百万亩良田,六成为特等水田。年产五百万担精粮,仅华州一地可保大唐国库官仓年年满仓。

    李元兴的数据绝对不是胡来的,从后世现代渭南的详细规划,这个数值李元兴说的还保守了。

    要知道在后世的现代,渭南年粮食产量是二百多万吨。

    如果把这二百多万吨折成大唐的重量,就是四千万担,所以五百万担还是李元兴害怕吓到裴元朗,所以才写了这么一点。

    裴元朗深吸一口气,他不敢反驳,也不会反驳,因为秦王殿下说的数字,那怕是一个让世人都感觉匪夷所思的数字,rì后定然会被证明,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正如耀州的钢铁产量来说,秦王殿下要求的数值早早就达到了,而且高了何止两倍。

    那么,华州未来的粮食,应该就有一千万担。

    裴元朗继续往下看,接下来是天然草场、天然林木,还有原始森林的面积。

    再然后,是渔业可利用资源,以及矿区的资源量。

    煤,两千亿担!这个两千亿让裴元朗双手一抖,差一点将手中的几张纸掉在地上。他实在是无法相信这个数量代表着什么?

    “殿下,煤两千亿担?”

    “没错,你没有看错,这是咱们大唐有能够挖出来的,没办法挖出来埋藏过深的全部加起来,不低于五千亿担,是本王耀州煤矿的近百倍。但这个并不是本王在意的,本王真在在意的,却是这个钼矿!”

    “臣下不懂!请殿下指点!”

    “说得太复杂了,你也无法理解,这是工匠们的学问了。有了这个钼矿石,可以让精钢更硬,更锋利,而且更不容易折断,最重要,不容易生锈。可以说,这是极好的东西,整个大唐,本王所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钼矿,你这里就算一个!”

    “臣下懂了!”

    正如李元兴所说,裴元朗并不需要懂太多专业的知识,他只需要知道这个矿石非常的重要,就足够了。

    最后就是一张地图了,上面有详细的河道,良田分布图。

    “裴刺史,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