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孙可望出兵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987章 孙可望出兵 (第1/3页)

    自从高义欢称帝后,长安城中就热闹不断,可供人们议论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去岁人们议论魏王称帝,年底的时候议论使者来朝,年初大阅的气氛没过,又迎来了科举考试。

    要说大魏伐明,应该是大魏百姓商议最多的事情,可事实情况却是,百姓和士子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科举考试,这个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举,当然这个需要横向来看,而不是跳脱时代,去与现在的东西做纵向比较,那样毫无意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一个乡野村夫,因为读书,也可进入朝廷,入将拜相。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阶层的流动,让底层人明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向上层流动,改变命运。

    在古代底层向上的通道并不多,战功不易得,所以读书就成了人们都想走的独木桥,科举被推到了极高的地位,即便现在高考同样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块敲门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人们的共识。

    形成这种共识,除了读书本身的力量之外,更多的原因则是因为科举使得读书,变成了向上的通道。

    如果科举不考文章,改考其它的东西,人们的共识肯定会逐渐改变,便不只是“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高义欢提高武举的地位,增设匠试,其实是提供两条向上通道,使得底层百姓除了读书做文章外,多两条上升通道。

    当然武举以前就有,高义欢对武举的改革,主要目的还是为大魏选拔更多的儒将出来。

    唐朝后期,五代十国的教训要吸取,武夫当国,天下必然大乱,武将没有约束,是不行的,而宋明的以文制武,也同样不靠谱。

    为了符合潮流,文武合流,势在必行,像王守仁、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这种进士出身,又知兵的儒将,无疑比吴三桂这样的武将世家更为可靠。

    今后大魏的将领,大半都将士帝国武院卒业的高才生,这些人接受儒家的教育,同时接受兵事训练,学习兵法,便会逐渐进化成近代化的帝国军校。

    至于,匠试就是选拔工匠,其实就是培养理科人才。

    相比一个纯粹的匠人,大魏需要更多向宋应星这样,有文化又精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