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东行路巧遇玄奘 八年后奉命下山

    第四回:东行路巧遇玄奘 八年后奉命下山 (第2/3页)

他只能孤身一人前去西域求法。祈求佛法之根源,重新翻译,以正华夏佛学思想的统一。听此番答复,东野老人也被这个小师父正本溯源的精神所折服!而这个目前只有十来岁的孩子,听僧人这么一说:也将玄奘,西域这两个词汇,深深的映衬在脑海之中。

    说完玄奘,再回过头来说说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王玄策。因为昨日又过土匪,对村庄又是一通打劫,早已失去双亲的他,只能藏身于麦秸垛中。当他在麦秸垛中目睹土匪一幕幕邪恶的罪行时,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因为肚子实在过于饥饿,加上又对亡故双亲的思念,忍不住的哭了起来,这一声哭泣,就引来了恰好路过的二位!

    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两个人都动了恻隐之心。鉴于玄奘法师西出阳关,远赴西域,也是吉凶难料,两个人一商量,王玄策就跟随这东野老人继续东行!相聚总是短暂的,分别总是难舍的,当东野老人和玄奘法师一个往东,一个往西,两人的背影竟是如此的相似,只是抱负不同罢了。

    王玄策随着东野老人,一路东行,走到了这太行山腹地,原本想云游四海的他,此刻也被这美景吸引,因此就在此地定居了下来。转眼间,七年已经过去了,王玄策早已从那个充满仇恨的小孩,变成了沉稳的大小伙儿;再加上自己心结的解开,东野老人才愿意将兵法传授于他。以求为天下计,为后来人计。

    时光又回到七年后的今天,只听东野老人对跪在面前的王玄策推心置腹的讲到:“话说鸟儿在小的时候都是有母亲不停的喂食,当渐渐长大的时候就有母亲狠心的将其踢出鸟巢,自行觅食,只有这样小鸟才会长大,更会成长。而你也终有长大的一天,也终究会有离开为师的时候,这七年来,为师看着你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甚是欣慰。你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只有学惯古今,才能兼济天下,青史留名。所以,为师今天就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你,你学成之后,即可下山闯荡一番事业了。”

    王玄策稍稍平静了一下心境,静心的听着师父的忠告,再三叩谢之后,跟随他尽心尽力的学习这《鬼谷子兵书》。很多人都以为这本兵书已经失传,其实不然,只是得到者为了减少纷争,暗地里有序传承罢了。话说这《鬼谷子兵书》不知不觉竟然也有一番奇缘。

    还记得当年,鬼谷子收张仪、苏秦、庞涓、孙膑四位徒弟。前两位自然不必说了,战国有名的辨士,这后两位也是大名鼎鼎的战将,鬼谷子因材施教,就将兵法传于这二位,庞涓这一支,因为马嵬坡战败,就此失传。而孙膑这一支,因为看透世事的炎凉事故,与兔死狗烹的道理。故而告诫后人永不做官,只将兵书代代相传,这也就是孙膑后人没有做官,仅仅都是一些隐士的原因,而这东野老人正是孙膑后人一高雅隐士的徒弟。

    东野老人这一生,也算得上颇为坎坷。年轻时立志匡扶社稷,扶危济困,兼济天下,可是终生郁郁而不得志。遇到了太子建成,以为可以大展宏图,结果又出现了玄武门之变。自此之后,看透世态炎凉,也深深明了师父之教诲,故而决定归隐山林,著书立说,过一番清净日子。

    刚开始其也担心王玄策再走自己的老路,故而也未将毕生所学传授与他;但是渐渐地被李世民治国理政的实效所感动,再加上亦担忧自己这一世之学说就此失传,故而再三思量之后,也慢慢改变了原有之观念!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用功,王玄策也熟透了兵书之要旨,在不懂的地方时常请教师父,师父都细心指教,一一做答。不知不觉又是几个月过去了,时间来到了次年的夏末秋初。此刻的王玄策早已将师父的毕生学说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一日,天刚蒙蒙亮,只见在一高石之上,东野老人已经舒展着拳脚,看山崖耸立,听林木鸟鸣,悟泉水叮咚,闻野草花香,品清静自然。在这样一块静谧之地,的确很适合隐居与修身。清静的环境,清静的山林,一条小路通向外界,时不时的信息交换,偶尔的友人相聚,让这一副秀美的山水画卷,别有一番情趣。

    随着昏暗的灯光,将目光引向了隐藏在一片青翠竹林之中的房舍,这里早已改变了冬日的气息。五六间房舍都是竹木山石结构,透气且保暖;只见院内错落有致,水车、石磨,花花草草,一应俱全。一个青色的石槽后面几批健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