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玄奘细讲缘起论 再说毗国人性变(上)

    第二十四:玄奘细讲缘起论 再说毗国人性变(上) (第2/3页)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

    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

    《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在佛教的立场上来看,万事万物并不是神创造的,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这也就是佛教没有造物主之原因!”

    经过玄奘法师,又对缘起论的一番解说。李世民接着玄奘法师的话语就说道:“于是,两个宗教就这样对立起来,虽说都相信因果。但是一个讲究顺从,一个讲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因果。一个主张梵天创造了万物,一个主张缘起缘灭,缘法缔结了万物,故而这不同主张,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矛盾斗争的对立体!”

    “陛下此言甚善,故而当婆罗门教兴起之时,就是佛教没落之时;当佛教兴起之时,则是婆罗门教没落之时!相互争斗,相互斗法,相互理论,此消彼长,已有千年。这就是从根本上看想去甚远的缘由”玄奘法师虔诚的回复这。

    君臣三人,就这样在老歪脖子枣树之下,开诚布公的讨论这五印度问题,一直到夕阳西下…

    归根到底,两教之问题,都是人性的使然;虽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是人性都是自私的。如若把转世为好人,当成最终的果,婆罗门教讲究顺其自然,就可以得到这种成果;而佛教告诉人们需要一番努力,一番善念之后方可得到这种成果。

    试想,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一个得到面包颇为容易,一个得到面包则需要打斗一番;当然是,容易的更易让人们接受,这也就是这婆罗门教(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