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朝堂暗流

    第三章 朝堂暗流 (第2/3页)



    “要说这燕王啊,打起仗来才是一把好手,自洪武十三年就藩以来大大小小几十仗,打得北元余孽那是抱头鼠窜啊!而且我都跟我爹也说了,以后入实职了,就去燕王麾下,多捞一点功勋。”

    这些纨绔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越夸越厉害,倒是让徐钦品出一点味来。

    看来这洪武暮年的故事恐怕并不像表面上那样的风平浪静。虽然因为老朱的性格太强势,大家不敢闹得太厉害,但从朱棣这些举动来看,恐怕自从朱标死后,他对老朱屁股下面那张椅子就有点儿想法了。

    从整个历史背景上来看,朱标作为太子,在老朱发家之后的战争过程中,基本上是他在做监国工作。虽然直接的战功不多,但威望是极高的,不管是多么劳苦功高的开国元勋,就算是徐达之流,也能够镇得住,对下面的藩王更是如兄如父。他来继位,全国上下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挑出不是来,也没人敢有任何二心,包括朱棣在内。

    然而,朱标前几年这一死,情况就有点复杂了。如果从继承的顺序上来讲,确实由朱标的儿子来继承老子的财产也算是顺利成章,不过这里面有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是朱元璋还活着呢,虽然大家都知道朱标不死肯定能继位,但毕竟还只是个空头支票,老朱的儿子们就有点不顺气了;第二是威望不足,去年被立为皇太孙时才十五的朱允炆显然不可能有多大的功劳,尤其是他好文,对整个武勋体系的控制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是他本身在朱标的子嗣体系中的排序也有问题,他虽然是懿文太子朱标现存子嗣中最年长的,但其母是在太子妃常氏病逝之后才被扶正的,而常氏的儿子朱允熥仅仅比朱允炆小一岁。

    另一方面,朱元璋的儿子非常多,亏得那位好大哥的教育,朱标的兄弟基本上都不是废物。而且由于封国制度的严格实施,藩王们,尤其是北疆诸王功劳都不小。尤其是皇四子燕王朱棣,不但战功在诸王之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对藩国的治理方面也显示出了不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挑不出毛病来。而在他上面的秦王和晋王两位,其他的不说,一位残暴不仁、一位色厉内荏的性格缺点都太明显,甚至秦王还曾一度闹到要被剥夺王爵的地步。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燕王的封地就是前朝都城,元大都,甚至燕王府就直接是前元皇宫,圣眷之隆可见一斑。

    不过他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继承顺位。即使老朱要收回孙子的继承权,从儿子当中另选继承人,那朱棣脑袋上还坐着两位,如果传位给朱棣,那对传承千年的整个嫡长子继承体系的冲击就太大了。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皇位的竞争者主要是占据了大义名分的皇太孙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一位擅长笔杆子,拍马喷人都不赖;一位刀枪耍得贼溜,有需要软刀子也会玩。

    而最近的蓝玉案也并不简单。蓝玉本身算是大明的第二代武勋功臣之首,从年龄和掌军的时间上来看都要比起徐达、常遇春之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