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救济灾民

    第三十九章 救济灾民 (第2/3页)

人一律返回武家村总部。

    这个时候武家村总部有些人多,妇孺儿童五六百号,破衣烂衫的再附近那等着吃饭呢。

    吴用也有些着急,正等候武松回来呢。

    见武松回来,吴用赶忙迎了上去,“保正总算是回来了。”

    “吴先生,这是什么情况,为何有这么多妇孺在此地。”武松问。

    吴用细细道来,原来武松出去的四天吴用可没闲着,把县城和黑松林大车店的掌柜伙计都招募齐备了,然后就觉得这清河小县大车行大业务不多,但是有小业务啊。便每天早起开通一班到郓州城的客运加货运的班车。一般是两辆,一辆马车拉人,一辆马车拉货。带点儿散货,散客。坐马车到郓州只需八十文,一个时辰就到。还有就是散货,比如从清河县城发到郓州城的货物,只要是在城中,写好地址,早起从清河发过去,傍晚郓州城的也就收到了。从郓州回来也是如此,散货发的比较方便。只是生意刚刚起步,客流量,货物运量都不大,一趟不过二三百文的净利润。

    吴用一琢磨要打开市场就要有知名度,通达大车行如何提高知名度呢?吴用这脑子就是好使,找了个画画的秀才,给武松打虎的画画下来,然后刻板印刷,大量的拿市场去卖,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武松的知名度。另外一个方法也是当时商家惯用的手段,施粥,做慈善。

    因为这几年瘟疫,旱灾,水灾不断,朝廷又缺乏有效的救济,总而言之是乞讨流浪的妇孺比较多,比小看这些流浪的乞丐,他们流动性大,传播信息快,所以呢吴用就决定在武家庄总部这里开粥棚,这些个乞丐妇孺可以免费吃三天。

    第一天还好,来了不过五六十人,发出去了百十碗粥,百十个窝头。第二天就有了二百多,第三天好家伙四五百人的规模了,吴用架起了十几口大锅,一天免费发出去了上千碗粥。到了第四天上吴用就有些额头冒汗了,一天施舍出去这么多东西,他担心武松回来了会责怪。

    吴用道:“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施舍也就结束,明后天的他们应该也都散了。”

    武松看了看这群流民组成的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