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按照军标走

    第381章 按照军标走 (第2/3页)

,七号样车暴露出这么严重的问题,他就顾不上许多了。

    李路说道,“富士重工的两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也快到货了,到时候,那两套就交给汽车部吧。”

    “这个就再好不过了。”马金涛笑道。

    红星厂的汽车研发都是马金涛在总负责,他的两个学生,江豪负责了宝马X1项目,刘国兵则带了2.0升四缸汽油发动机国产化项目,师生三人不但撑起了材料研究所,还撑起了红星厂的主要项目。

    马金涛看着被大卸八块的七号样车,凝重地说,“管路的布置,我看还是要再仔细斟酌斟酌。”

    几个系统同时失灵,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李路询问道,“除此之外,能否加一套备用刹车系统?刹车系统最关键。这个车只要在路上跑,都是十几二十条人命,刹车系统必须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他想了想,说,“我看,对刹车系统的测试强度还要增加,高强度长时间地测试,连续进行个一两个月。参考一下坦克的测试,组织个团队,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测试车辆在各种气候地带各种地形的实际使用情况。”

    “这可要不少钱。”马金涛苦笑着说道,“民用车辆,按照军用的标准来要求,我看没有这个必要。”

    李路摆摆手,“很有必要。相对而言,中巴车比宝马X1的自主研发程度更高,这个底盘尽管是参考海狮和柯斯达的底盘技术特点,但完全是咱们设计出来的。这个很重要。”

    马金涛何尝不是这样的看法。宝马X1性能再好,三大件都是进口部件,甚至尽管基于212吉普车的底盘,那也是参考LC70做了一些改进的。所以在红星厂内部,连大家自己都不太认为那是自主研发的汽车。

    唯独中巴车,底盘倾注了大家大量的心血,这才是真正的自主研发。很显然,红星厂的技术人员已经有了脱离海狮底盘的思维,和柯斯达一样,而仅仅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实际上,这同样是造成底盘至今达不到稳定要求的主要因素——因为大家非要做出有自己技术特点的底盘来,而不是一味地照抄。

    “这样的话,我建议请红星防务那边提供帮助,他们有丰富的军车测试经验。”马金涛笑着说道,“而且,这个事情,你得找其他人负责,我可没时间跟进了。”

    与其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