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心学门徒改信物理】

    241【心学门徒改信物理】 (第2/3页)

“看来,明年朝廷该疏浚大通河(通惠河)了。”

    从北京城外的大通桥,到通州共有一百六十里。永乐年间便开始淤堵,近百年来,好几次疏通都宣告失败,每次疏浚不久便再次淤堵。而且疏通河道也费力得很,需要分段放干河水,让河工们用锄头挖掘淤泥,再肩扛手抬艰难运走。

    因此朝廷干脆懒得疏浚了,漕粮运到通州以后,剩下一百多里都走陆路。直至嘉靖六年,巡仓御史吴仲翻阅典籍,按照元代郭守敬的引水路线,这次疏通才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漕粮可以改走陆路,无非多一些成本。

    问题是商船也得走陆路,又耗时间又耗钱,大通桥那边的码头几乎宣告废弃。像木材这种笨重商品,由南方运抵北京,就因为这段河道淤塞,运输成本打着滚儿的往上升。

    现在有了王渊的清淤船,也不用再放干河道,组织数万人清淤。只需造他三十艘清淤船,固定安置六百个河工,每天来回挖掘淤泥即可,挖上半年怎么也能挖通。而且挖出来的淤泥,属于上好的农业肥料,可以拿去卖了赚钱的。

    更方便的是日常维护,清淤船可以时时清淤,不用等淤泥大量堆积之后,再放干河水搞数万人的工程。

    在清朝,通惠河有北方秦淮之称,那都得益于嘉靖朝的疏浚。

    正德朝的通惠河则非常糟糕,大型商船完全绝迹。等清淤船将河道疏通之后,必将使得北京商业更加繁荣,无数百姓可以因此受益,至少京城米价能够下降不少!

    这些事情,李充嗣想到了,王阳明想到了,王阳明的弟子却很难想到。

    与智商无关,纯粹是眼界问题,那些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跟随王阳明来到临清的十多个学生,其中夹杂着一个伪信徒。此人名叫蒋信,字卿实,在王阳明贬谪贵州的半路上,就已经聆听过王阳明讲学,只不过当时没有正式拜师而已。

    回到住所,蒋信单独面见王阳明,说道:“先生,弟子想转学物理之道,还请先生应允。”

    王阳明笑道:“想学就去学吧,我这里没有门墙之别。”

    蒋信害怕王阳明生气,又解释道:“实在是弟子愚钝,无法理解良知之教。或知而难行,或行而难知,万般疑惑藏于心中,纵使请教先生也无法开解。也许,物理之道更适合弟子。”

    历史上,此人追随王阳明数年,一见到湛若水,立即改换门庭。只因湛若水的心学,主张体察万物而得天理,再用体察到的天理来反馈内心,不像阳明心学那般虚无缥缈、难以捉摸。

    蒋信打算转专业的消息,很快在狂信徒中间传开。

    好友冀元亨非常不高兴,质问道:“卿实,你为何背弃先生?”

    蒋信解释说:“我没有背弃先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