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回京的舰队

    第456章 回京的舰队 (第2/3页)

国内这些乱贼不打,为何偏偏要跑去倭国生事。

    好在坤仪公主引经据典,最后还是说服了黄老太傅。她的理由也很简单,郑氏精强者乃水军,陆战非其所长。即便将来要征调郑氏出兵应援内陆,也该当让郑氏无后顾之忧。眼下放眼东海,唯一还能对郑氏水军有威胁的便只剩下倭国水师了。

    坤仪公主耐着性子劝说了黄汝良三次,例举了倭国与中原王朝的几次冲突,最终才让黄老太傅相信倭国人狼子野心,不甘久居人下,待他国力恢复,必定会东犯朝鲜。郑氏此刻出兵倭国,正是解除后顾之忧的好时机。

    况且今岁建奴没有入关劫掠,大顺朝在川中自相残杀得正欢,荆襄闹起的白莲教起事,朝廷已经派遣卢象升领天雄军前往平叛,想必也暂时不会需要郑氏出力。因此,这个空闲时光正是出兵倭国的大好时机,错过这个时机,只怕后面就再难腾出手了。而且此时正值倭国内乱,正好乱中取利。

    劝到后面,坤仪公主也有些明白过来,黄老太傅其实早就被劝服了,他还在犹豫的原因是出在郑冲身上。郑冲刚刚和黄绣英成婚还不到一个月,又要北上远征倭国,这海上征战,比陆上凶险万分,四面都是波涛万顷,一旦坐船出事,便是尸骨无存之祸,黄汝良是担心自己孙女初嫁就守寡。

    一开始坤仪公主也觉得有些奇怪,一向公忠体国的黄老太傅为何会变得如此护短,但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人老了之后顾虑就多,为家人儿孙考虑的就多,是以有些畏手畏脚了。老太傅这是担心他上书之后,一旦事成,郑冲领军出征倭国,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黄绣英会埋怨是自己这个爷爷亲自推孙女婿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猜想明白了黄老太傅的心思后,第三次登门拜访,坤仪公主请了黄绣英同去。黄绣英给黄老太傅说了许多心事,特别是前番随郑冲北上赴辽的一些经历,深明大义的说了许多在辽东战死的福建子弟事迹,最后说:“夫君乃国之栋梁,又是武将,为国征战乃是天职,爷爷切不可徇私护短而误国误民。福建子弟为国捐躯者不知凡几,夫君乃三军统帅,又岂可因儿女私情,而畏难不前?孩儿自嫁与夫君,便已经有武家之妻的觉悟,爷爷不必挂念。”

    黄老太傅最后也想通了,当下便大笔一挥,亲自书写了一封书信教人连夜送往京城去,这书信便是他亲自倡议出兵倭国的书信,想必崇祯看了之后一定会心有触动。

    福建的钦差事务办得很体面妥当,钱士升还特意了解了郑氏移民n的情况,更深入民间对福建征剿三饷的摊派情况。他惊奇的发现,福建这种山一水一分田的穷地方,居然能将三饷如数缴齐,而且民间摊派的负担也不是太重。

    随着深入了解,钱士升看明白了,福建之所以能完成三饷摊派,完全是因为开了几个港口海贸的缘故,郑氏和当地巡抚衙门联手,开始收纳海贸关税,一年下来的税银不但足以支应三饷摊派,而且还能充盈地方府库。

    后来钱士升被郑芝龙、沈犹龙、王之心等单独邀请过几次,也深谈过几次。接着是郑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