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将军为何还不纵火?

    第四百九十章 将军为何还不纵火? (第2/3页)

轻而易举。

    翻开历史的书页,黄河是绕不过去的一条沟壑。上下数千年,每一页,都有数堆烽火燃烧,数缕狼烟腾起;每一页,都有几番战马嘶鸣,几起兵戈相见。以北宋为分割点,在此以前时候,战事尤其频繁,战场尤其宏阔。

    地理条件、交通运输能力、人力物力资源,是兵事几大基本要素,黄河流通所过之地便都具备了所有的要素。眼下的安利军,地理上,襟山带河。大伾,浮丘两山平地凸起,视野辽阔,黄河、大运河【永济渠】分别在两山脚下流过,占据了这两个携手并肩的山头,就等于一个大汉一手扼住了东边黄河的鸡脖子,一手扼住了西边大运河的鸭脖子。

    而在古代,河流,特别是黄河,既是进攻的通道,又是防御的天然屏障,加之在大伾山东南不到一望之地,有天然军事要塞黎阳关(亦称黎阳津,白马津)。周至宋朝,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兵马末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是粮秣供给。

    只是,眼下这场战事与过往几千年里的一次次大战却显得不同。安利军空有丁勇军士万余人,却兵无战心,将无斗志,徐宁领兵都抵到浮丘山了,那军城之中的知军等人还无个定策。

    眼睁睁的看着梁山军抵到安利军城池之下,一分为二,一路留在城外看守,另一路直扑黄河。

    天成桥上当然有宋军士卒在守卫,且数量还不少。毕竟这里是沟通南北的重地,且安利军也好,黄河对岸的滑州也好,都是宋军防御要地。自从梁山军退出东京城后,赵佶虽无心重建京畿禁军,却也并非一点作为都没。

    以第一时间兴兵‘收复’东京的原兴仁府知府李艺为东京留守,以在东京一战中逃出一劫的留守推官刘豫,为南京留守。组织兵马,整顿秩序,重建官治。

    可实则呢?却是因为那两地着实太坑,无人敢入。这才叫李艺与刘豫沾了这不是便宜的便宜。

    滑州隶属于东京留守司下辖,彼处的官府配置自然是健全的,但自从梁山军大举攻入河北后,李艺就急忙调遣手下的第一得力大将,关大刀去引兵入防滑州。

    彼辈军力看似也不弱,当地官府纠集了地方乡勇民兵,以及滑州的州兵,兼之关胜带来得三千兵马,总兵力赫然也近万人之众了。这是这些人的质量又如何呢?

    现下的滑州、东京可不是正史上王禀死守的太原城,后者为宋室边防重地,武库里不知道储备了多少兵甲刀枪箭弩。这滑州兵马与现下的东京兵马可远没有阔绰的兵甲武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一颗抵挡住梁山军的心。

    时到今日,梁山兵精已经是普天下尽皆都认同的事实。就中原汉地,除了西军心气还不弱梁山军外,其他地方兵马也好,士绅乡勇也罢,比之都是垃圾。

    宋军自己心气先就没了,还如何能镇定的与之厮杀?

    在正史上,两宋交际时候,宋军几次弄出大军夜崩、大军不战而溃的事来,国家养育的军兵就这般模样,何其可笑?

    那金兵奔过黄河一战,十几万河防大军不战而溃,梁方平南奔,何灌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据说,金兵渡河是用抢掠来的民间舢板小船渡之,一船一回合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