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琅的计划

    第二节 周琅的计划 (第2/3页)

    不管怎么说,英国人全力打造的加尔各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外观上,都远超葡萄牙人经营的澳门。而澳门已经在葡萄牙人手里两百多年了,加尔各答被英国人实际控制,充其量也只有半个世纪,而且直到三十年前,英国人在这里依然处于弱势,胡格利河对岸的法国人和荷兰人贸易据点时常对加尔各答形成威胁,印度莫卧儿王朝也更有力量,1756年的时候,甚至因为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修建防御工事,印度人可以可以直接占领加尔各答,将所有英国人都投入监狱。但1757年的英国人就夺回了这里,并且打赢了对印度人的战争,之后占领了整个孟加拉,至此英国人才算彻底掌握了加尔各答。

    因此英国人建设加尔各答的时间,其实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尤其是1772年加尔各答被指定为英属印度的首府后,英国人才开始大力建设这里。用了二十年时间,英国人就将加尔各答发展成一个超过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远超此时的澳门。

    这一方面是英国也葡萄牙新老两大帝国的实力体现,另外一方面也是各自重视程度的问题,澳门只是葡萄牙人全球贸易的一座普通据点,尽管因为跟中国的贸易利润丰厚,可能地位稍微特殊一些,但葡萄牙人从来无法完全掌控澳门。英国人则不一样,他们真的是在用建设一座首都的心态来建设加尔各答的。

    但这种建设局限于英国人居住区,东印度公司没有兴趣改善印度人聚居区的环境,客观上让加尔各答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处,英国人区和印度人区。东印度公司加高了英国人区的地面以免被洪水定期淹没,建设了排水系统,还搬来了围绕教堂的一整套英国式公共体系,有邮局,有警察局,有政府机构等等。

    英国人区建设了壮观的公共建筑,印度人区则任由印度贫民聚居,形成一处处贫民窟。因此加尔各答的英国人区号称宫殿之城,印度人区则称为黑镇。

    英国人区的核心区域,诸如靠近河边的河景房,或者靠近总督府、教堂的区域,豪宅比比皆是,周琅目前还没有能力住进去,但他至少要住在白人区,至少这里可以享受到干净的供水,并非他耽于享乐,其实对他来说,即便是白人区的居住条件也没什么吸引力,跟后世绝对无法相比,居住在白人区的好处是,他可以更接近白人上层,更接近东印度公司的权力中心,而这是他要实现计划必不可少的。

    找房子没那么容易,虽然这里有专门做地产生意的中介,但合适的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是出售,而周琅买不起,他只想租,除非他愿意去贫民窟买一个窝棚。

    几经周折,一周后,他才找到了一处略微满意的房子。一处位于白人区边缘地带的二层洋楼,房主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船长,这座房子本是一个荷兰商人的,商人欠债破产,将房子抵给了船长。

    可是因为太靠近贫民区,一直没有卖出去,船长本人每年只在加尔各答做短暂的停留,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也能接受出租。问题还是有,那就是周琅无法一次性预付全年的租金,船长也不可能按月收租。最终经过三次繁琐的商谈,在周琅答应船长下次来加尔各答的时候,将全部租金一次性支付完全,同时船长委托了当地一个经纪人来按月向周琅收租之后,才算定下了此事。

    房子之前船长住过,因此可以直接入住,周琅迫不及待的就搬了进去,他担心长期在教堂中,很快就会让神父失去耐心,一旦失去了宗教这层纽带,对他在加尔各答立足是十分不利的。他也不是不可能皈依,但他总担心扯上宗教之后,会有麻烦,除非他能看到远超这种麻烦的利益,否则他不会松口。但教堂他还是一定回去的,每周他都回去,因为礼拜日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高层一定会去。

    船长的豪宅两层十四个房屋,还有一个小院子,前面的阳台正对胡格利河,房屋以北是一条水沟,水沟那一边就是杂乱的贫民窟,据说以前是一个印度村庄,一条水沟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这么大的房子,一个人住不来,光是收拾就足以让他头痛了,所以周琅还雇了一个人,一个印度人,正是救过他性命的维木拉。他答应每个月给维木拉三英镑,维木拉很满意这份“高薪”工作,更满意的是工作性质,仆人可比收尸人等级高的多。

    雇佣一个仆人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实际的需要,因为周琅真的很忙。白天繁琐的工作并不需要他浪费多少精力,他曾经是考取过高级会计证书的,而且从恒河中逆流到这个世界,给他带来了一些异乎寻常的变化,其中最早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