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练兵

    第二十五节 练兵 (第2/3页)

石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一般的孔庙的泮池,往往是人工挖掘的,只有极个别的孔庙会以天然河湖作为泮池,格局就显得更加气魄。比如南京的夫子庙,泮池就是秦淮河。左营的文庙建造的时候,正好也利用了莲池潭作为泮池,省却了挖掘的麻烦,而且显得更有气势。

    只是在文庙前的训练只进行了一天时间,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周琅选择了很多投书,虽然没有留下性命,但都以读书人自居,大多数内容都是劝解周琅不要在圣人面前动兵戈,劝告他不要冲撞了圣人,也有的书信内容很难听,充满了斥责和谩骂。

    周琅从善如流,马上换了地方,换到了关庙前。是庙,庙前往往有较大的空地,节令时期方便祭祀,寻常时期则方便集市,所以有庙必有市,称之为庙市。

    之前选在文庙训练,确实是疏忽了,没想到这会招致读书人的反感,但周琅并不想招惹这一带的精英力量,要知道附近乡村的大地主毫无疑问可都是这个阶层,他们现在都已经组织起了村里的青壮,虽然目的是为了自保,可要是给他们一个契机联合起来,也是麻烦。

    到了关庙后,就没人有意见了,毕竟关老爷本就是一个武神,加上关庙往往比文庙要世俗的多,这里的忌讳也就小得多。

    训练正常进行了,可周琅却发现有些没有意思,训练的大多数内容,竟然他都经受过,跟他中学、大学期间接受的军训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除了武器训练外,这些步伐训练,周琅也会。

    如果早知道是这样,他自己都可以训练这六十个人,后世一个教官带一个班,很容易带的过来。

    周琅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这些雇佣兵受到科林的暗示,有所保留。于是他借机摸过这些雇佣兵的底。

    雇佣兵军官是一个上尉,名叫菲舍尔。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德国姓氏,据说本意是渔民的意思。但菲舍尔的职业早就跟渔民不搭边了,他的家族世代为军人,从他爷爷开始,就一直是军职。从菲舍尔口中得知,黑森的军事化非常严重,年轻人中甚至有一半人当兵,导致大量的土地撂荒。

    周琅本以为这会给黑森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然后经济问题引发社会问题,造成严重的民怨,之后是革命频发,但他想多了,菲舍尔十分支持黑森公爵的军事行动,在他口中,黑森的军事化不但没有带来黑森百姓和政府的经济囧怕,反而让黑森人的生活较为优渥,政府甚至有足够的财政大量减免税收。

    周琅对此保持高度的怀疑,认为菲舍尔恐怕只是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最广大的老百姓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周琅不知道的是,西方军事学者彼得·泰勒的《18世纪黑森-卡塞尔军事制度和乡村变革史》中记录,1793年全黑森15-25岁的年轻人中,士兵占到了34.3%,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荒芜,可因为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租士兵,黑森的财政收入极为宽裕,黑森大公在长期受到议会制约的情况下,政府却能良好运作,就是依靠了这些雇佣兵收入。美国南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