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 借错了刀(2)

    第二十九节 借错了刀(2) (第2/3页)

哪里去了。

    可当雇佣兵的大炮开始轰击之后,很快清军那边就哑火了,清军炮兵阵地上倒是没有出现影视剧中那种连续不断爆炸的惊险画面,虽然雇佣兵们使用的是开花弹,可毕竟只有十门大炮,不可能有多么密集的火力覆盖,但每一颗炮弹基本上都有谱,即便没有在清军阵地上爆炸,却也落在阵地附近。

    炮击持续了半个小时,将几百人辛苦运来的炮弹打掉了三分之一,然后才停止了炮击。

    这时候周琅本以为科林会命令士兵冲锋,直接拿下清军阵地,可没想到他却是让士兵向前推进。

    过程中一直没有受到清军的攻击,一直到推进到对方阵地一里左右,科林命令停止前进,然后继续上一轮的表演,还是炮兵压前,有条不紊的构筑临时阵地,接着开始炮击。

    清军的大炮始终没有响起来,不由让人怀疑对方的大炮是不是在刚才那一轮炮战中,就被摧毁了。

    但此时周琅依然认为位于八十米左右高度上的清军阵地不是容易打下来的,阵地外有势头修筑的寨墙,即便刚才雇佣兵开花弹的攻击,也没能摧毁这些石墙,显然不是粗制滥造,那么坚守其中的清军,将始终占据有利地势,而且他们的防御工事没有被摧毁,里面的士兵一定得到了保护,炮击并不能大量杀伤他们。况且根据周琅刚刚向科林的询问,他了解到炮击并不是最主要的杀伤手段,其实杀伤效果最大的还是步枪,而步枪杀伤最多的,还不是子弹的设计,令人惊奇的是,科林很确信死在刺刀下的敌人永远比死在子弹下的多。

    周琅不知道的是,直到线膛步枪大规模装备之前,滑膛枪的准确率都十分有限,所以才出现了排队枪毙的战术,双方排成两条线性阵列,然后在近距离互相射击几轮之后,然后发起冲击,事实上最后是靠白刃战解决战斗,射击并不能摧毁对方,除非双方兵力差距很大。第一次子弹的杀伤大于刺刀的战争,其实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当时双方都已经装备了线膛步枪,可依然沿用的是陈旧的滑膛枪时代的战术,结果造成很多战斗,在双方发起冲锋之前,子弹就消灭了超过一半的敌人。

    这一次的炮击依然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同样打光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炮弹,但这时候科林依然没有让士兵直接冲锋,而是继续命令向前推进。

    这一次推进到了距离清军阵地两三百米的距离,继续构筑工事,然后发起炮击。

    周琅开始怀疑科林是不是真的打算依靠大炮打败对手,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炮击开始大量使用实心弹,清军的寨墙在实心炮弹更近距离的轰击下,开始出现了多处垮塌,但依然没有整体被摧毁,依然保持着有效的防御力,周琅觉得使用步兵从下往上的佯攻,肯定会遭到重大损伤。

    果然科林开始整队了,由于大量雇佣兵被集中起来,导致大炮不能全力开火,最终只有四门大炮还在继续工作,每门大炮有四个雇佣兵操作。华人雇佣兵也被集合起来,在指挥他们的雇佣兵军官的带领下,通过简单的军事口令开始排列队形。

    三百个华人士兵分成了三个方队,中间和两翼各一个,互相之间的距离大概五十米,没个方队为三排,人人都上着刺刀。

    周琅和他带领的六十多个南洋连队并没有被要求参与集结,但周琅还是命令这些人在位于大部队后方排成了一个方阵,也是三排横队,上了刺刀。可周琅并不是打算随时去战斗,而是打算随时制造混乱,他的目的是等科林的进攻正处于焦灼的节骨眼上,喊上一嗓子,然后大家一起跑,他相信那三百个城里地痞闲人组成的士兵不可能有什么军纪,肯定会立刻混乱,跟着一起跑,到时候科林必败无疑。历史教科书中不就有无数这样的案例吗,什么淝水之战,不都是因为内奸制造混乱,最后导致大溃败的吗。

    但是周琅远远的看着,却发现科林一直没有命令进攻,反而在军官们整理好华人士兵的队形之后,所有的雇佣兵开始集结,除了十六个炮兵之外,其他四十多个雇佣兵排成了一个单独的方阵,就位于所有人之前。

    很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