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节 忽悠

    第五十七节 忽悠 (第2/3页)

   绵恩是皇长子永璜的次子,永璜作为皇长子,却早就死了,据说早亡是因为乾隆的过失,乾隆十三年,携皇后富察氏游泰山,结果皇后身染风寒,死于山东济南。灵柩回北京的时候,皇长子永璜迎丧,乾隆认为永璜脸上没有悲痛,是欣喜皇后死了,以后没有诞下嫡子的可能,永璜就可以继位了。

    事实上这是乾隆是因丧妻而迁怒于庶子,永璜即便再傻,也不可能在皇后的棺材前面,当着皇帝的面笑啊。结果皇帝一番迁怒,而且接连下旨斥责,吓到了永璜,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完蛋了,两年后年纪轻轻的永璜就死了。

    永璜死后,据说乾隆十分后悔,所以十分善待永璜的两个儿子,尤其是次子绵恩。不但在许多皇子之前将绵恩这个皇孙封为亲王,还给了绵恩担任京师禁卫军的差事,负担保卫北京的重担,另外绵恩身材魁梧,仪表出众,武功超群,被认为是难得的人才。

    相比乾隆格外厚待皇孙绵恩,对皇子颙琰就显得格外冷淡,别的皇子成年之后,都会在各部挂个闲职,混一份俸禄,可颙琰没有任何差事,已经成年却还一直跟着那些七八岁的皇孙、皇曾孙、皇玄孙在宫里读书,只是年头长了,乾隆让颙琰负责督促这些年幼皇孙功课,相当于做了皇家班的班长。

    看似冷淡,但偏偏鬼灵精的满清权贵们就从中看出了端倪,对待绵恩自然厚待,授以重任,有培养的嫌疑;但对颙琰也是区别对待,不给他任何差事让他锻炼,却让他一直读书,虽然得不到锻炼,可是满清皇室对子嗣教育十分重视,隔三差五就要过问,因此颙琰有大把机会跟乾隆亲自接触,这被认为是乾隆刻意为之。

    所以大家都开始盛传,储君会在颙琰和绵恩之中诞生,乾隆已经昭告天下,说他早就立了皇太子,只是满清自雍正之后,开始实行秘密立储政策,由皇帝亲自立下储君,名字封存起来,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只有皇帝死后才能打开,皇帝有没有册封皇太子,册封了谁,往往只有皇帝一个人知道,所以立了谁,大家就不知道了,只能猜测最有可能的就是颙琰和绵恩。

    这个猜测已经形成了共识,不止权贵圈子里流传甚广,甚至连国外都知道了。比如经常去北京进贡的朝鲜,他们的使臣在北京打探之后就认为,未来的皇帝将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孙绵恩之间产生,而且绵恩的可能性更大。

    周琅搜刮自己的脑子,也不敢确定乾隆到底是传位给儿子还是传位给了孙子,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不过这不妨碍周琅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猜测一下,乾隆皇帝传位,还是活着的时候传位,这种权力交割的特殊性,肯定会影响到乾隆对继承人的考虑。周琅想到无数大公司、大企业的权力传承,凡是强势的总裁,往往不会选择一个同样强势的继承人,反而会选一个性格稍弱的继承人,就是担心继承人会将自己的一套政策全部推翻。放到国家层面同样如此,诸如苏联这样的由前任选后任的国家,领袖也往往会挑选一个忠诚于自己,无法威胁到自己的人来做领袖。

    所以周琅押宝颙琰,因为那个绵恩实在是太让人不放心了,能力过于出众,这对活着的乾隆是一个威胁,而颙琰则是一直在乾隆身边读书读了几十年,皇帝一直看着,很容易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