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节 三分台湾

    第八十六节 三分台湾 (第2/3页)

样,于是呼朋唤友,马上就形成了南迁的洪流。如果光是地主富商这些人的话,那还无所谓,因为这些有钱人的数量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掌握着寻常百姓所不掌握的知识。但连普通老百姓也加入了这股洪流,就让人感到头痛了。

    大量一贫如洗的佃户贫农,被战争波及之后,往难逃亡,他们没有任何积蓄,光是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这件事成了目前凤山县最大的危机,怎么办?

    挡住流民迁徙是一个办法,由于凤山县以北一直在清军控制之下,周琅虽然没有向清军发起攻击,但重要的关卡也都控制在手里,派軍队驻守,防止清军南下。让軍队挡住流民,不让他们南迁是一个办法。

    可流民数量巨大,台湾府和嘉义县人口本就比凤山县多,整个台湾岛两百万人口中,近一半就在府城附近,哪怕迁徙的只是少部分人,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失去了原来的社会组织和关系,有没有生计来源的情况下,人是会铤而走险的。挡住他们,犹如挡住洪流,爆发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因为无法生存下去,尤其是那些地主夹在清军和天地会之间,已经是走投无路了,王辅茞认为挡住那些读书人,等于挡住了天下人心。但你又不可能只让读书人进来,而阻挡普通百姓。

    王辅茞的建议是,把壮丁编入軍队安置,这也是历朝历代发展势力的捷径。他举出了无数的例子来说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例子,宋朝皇帝每当发生灾荒,出现流民之后,都将流民一家安置进入軍队,导致宋朝軍队数量是当时的世界第一。

    可周琅就是担心这个,宋朝軍队很多,可打不赢敌人啊。同样的财政,养一万兵,那就是精锐之师,养十万兵,那能勉强可用,可养一百万兵,只能让士兵不饿死,这些士兵跟农民相比,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所以周琅真的不敢把这些人都塞进自己的軍队。

    但还是只能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毕竟也只有中国历史上才有大面积的流民迁徙,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这么大规模。王辅茞认为,不需要给他们提供军饷,只需要让大家有饭吃,组织他们自食其力,也就是屯田。

    台湾倒是也有荒田和未开垦的土地,客家人在广东大多住在山上,被成为山民,到了台湾,他们都聚居在平原上,把生番赶上了山。所以人口的压力是会把人往山上逼的,这对周琅支持的开山种茶是有利的。

    可现在茶树、茶种都缺,所以也只能让大量无事可做的流民,去山上先做预备工作。

    诸如砍树,铲草,翻地,先把地弄出来,然后等茶种。

    另外周琅开始想尽办法获得茶苗,种子已经来不及了,就要现成的苗木。通过魏连理在广东搜求,也花重金向朱濆求购。

    等秋季结束的时候,总计流入凤山县的流民高达十三万,他们开辟出了五万亩茶园,可因为茶苗的稀缺,每亩往往只能种植三十株茶树,相比武夷山的成熟茶田,一亩三百株都是稀疏的,密植可以达到一亩一千多株。

    但一次性引种了一百五十万株茶树,也算是让种茶这项事业大大提速。但效果如何,就只能看那些茶树的长势了,不过估计不会乐观,几个经验丰富的茶农认为,能活一半,就该去庙里还愿。

    在朱濆的帮助下,从福健高薪雇佣了三千多个茶农,正是有这些茶农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