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节 乾隆让位的原委

    第一百零八节 乾隆让位的原委 (第2/3页)

来,不会拥有逼宫的实力。

    可乾隆一边担心祖宗怪罪,一边担心天下人耻笑,经过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乾隆还是决定让位,但皇帝可以不当,权力不能放下。

    这倒不是乾隆的权力慾多强烈,主要还是为自己退位后的处境担忧,历史上,因为失去权力招致的惨剧太多了,他既不能接受赵武灵王那样被饿死的惨剧,唐高祖被儿子圈养到死的结局也不能接受。

    所以去年乾隆才会针对福建官场贪腐情况下死手,其实闽官贪腐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遗祸许久了。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这样了,乾隆查伍拉那案,甚至都能追溯到十几年前富勒浑做总督的时候。

    这些情况乾隆能不知道吗,和珅就是天下最大的貪官,他还让和珅身兼内务府和户部两个财政部门,伍拉那贪腐魁伦几年前就弹劾过了,可是去年乾隆依然接受伍拉那的贡礼,而且多达十一次,全都是和珅经手。

    乾隆甚至同意和珅推出的赎罪银的建议,由于赎罪银直入内务府,等于将天下犯罪的官员变成皇帝的财源,这等于间接鼓励犯罪,貪污不怕,只要有足够的钱赎罪就行了,所以不是不能贪,而是要多贪。这种事乾隆都做得出来,说他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见不得贪腐的皇帝,大概没什么可信度。

    乾隆不加节制的接受天下大员的贡礼,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关于进贡,清朝是有规定的,仅督抚们有进贡之权,作为督抚跟皇帝之间联络感情的通道,并不追求价值,而且为了避免给地方造成负担,还严格控制进攻的次数,每年只限于冬至,中秋,还有皇帝生日,才允许进贡,称之为三节。到了乾隆晚年,在和珅的主持下,这些规矩全都被打破。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直至京中的内廷翰林也开始进贡,乾隆照样来者不拒,明明知道不和规矩,却从不纠正。

    地方官员们看到了门道,为了讨好皇帝,也不管一年三节的限制了。除了三大节,端午、上元节、重阳节,大臣们都踊跃进贡。除此之外,大臣们开动脑筋,创造出了无数进贡的新名目:皇帝出巡,经过地方,大臣迎驾进贡,称“迎銮贡”。皇帝每年去热河避暑,大臣们进贡,称“木兰贡”。大臣们进京觐见皇帝,所献贡品称“陛见贡”。皇帝提拔加恩,所献贡品,称“谢恩贡”……有时,皇帝想要某种东西,又实在没有借口,就干脆称“传办贡”。

    乾隆四十一年东巡,地方官迎銮贡。不过迎銮贡,之前仅限于所经过地方的官员,而这一次,湖广、广东的巡抚官员们都千里迢迢赶来进献大批财物,完全不合规矩,乾隆同样照单全收,还对这些督抚的孝心表示赞许。

    而且乾隆索要贡品,已经不像康熙雍正时期,只是象征性的跟地方之间的互动往来,康熙雍正对地方督抚的贡品,往往回上的更多,以示皇帝的恩赐。可乾隆就没什么顾虑了,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