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节 贸易拓展见成效(1)

    第一百二十一节 贸易拓展见成效(1) (第2/3页)

,一支二十艘船的舰队,足够将其全部送到印度。周琅的舰船都是大型武装商船,载重都在五百吨上下,刨去武器装备和必要的航海物资占用的吨位,一艘船能装载三百吨以上的货物,所以二十艘船并不是全部运输茶叶的。

    其中有三艘船,装载着上百种不同种类的商品,全都是福建能采购到的各种工艺品,这些只是去试销的样品。送去的试销的商品,也不是随便选购的,而是有针对性的。之前咨询了东印度公司的经验,他们知道什么产品在印度有销路。

    根据东印度公司提供的情报,中国商品在印度最有市场的,还是丝织品。虽然印度也有自己的桑蚕产业,而且规模可观,甚至在中国丝织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印度是国际丝织品市场的最大供应商。

    但在这个时代,中国的丝织品质量依然是全球翘楚。印度自己生产的丝织品,由于印度蚕种丝质发黄,色泽上就输了中国江浙一带的白丝一筹。

    论生丝质量,中国是世界第一。欧洲直到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意大利、法国才培育出了能跟中国生丝相媲美的蚕种。日本要到20世纪,才在质量上超越了中国。

    中国生丝,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华中丝,尤其是湖州一带的辑里湖丝,色泽白亮温润,堪称宝气。中国其他地方的生丝都比不上,比如广东为代表的华南丝是淡黄色。日本丝是灰白色,印度丝则是黄色。在国际市场上,生丝以华中丝最好,东洋丝次之,华南丝又次之,印度丝最次。直到20世纪初,意大利生丝才超过华中丝,比如1918年在纽约市场上,意大利丝一公斤可以卖到4.18美元,华中丝4.12美元,东洋丝3.66美元,华南丝3.18美元。

    在前工业时代,中国不但拥有质量最好的生丝原料,丝织技术也是全世界最好的。用江南丝织出来的平纹绸,就已经是欧洲市场上的畅销品和高档货。而那些由江宁织造、苏州制造、杭州制造等官办作坊生产出来的专门上贡宫廷的云锦、宋锦等丝织品,在中国本身就是顶级产品,偶尔流入外国市场,都是被各国王室垄断的。

    周琅也弄不来这些顶级丝织品,福建的丝织产业并不发达,明代时候,福建受益于对外贸易,福州等地,织绸作坊雇佣的工人达到几万人。出产的织绵、纱罗、丝绒、丝缎、潞绸、妆花等,畅销国内外。当时在中国丝织工业中还算占有一席之地,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革新,比如该机。弘治年间(1488—1505年)福建一个名叫林洪的丝织工人,把用五层丝织制的织品改成四层丝,织出比过去细薄实用的新品种,称做“改机”。

    到了清代,尤其是一口通商之后,福建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推动,丝织业中心迅速南上北下,江南是当之无愧的老牌丝织中心,不靠国外市场也有立足之地,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