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节 规范金融业体系(2)

    第一百五十八节 规范金融业体系(2) (第3/3页)

不管他们了。两兄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联合应募洋商,手里只有1万两银子,只能用来上下打点,连领牌照的钱都不够,行商的领牌费在3万两至10万两之间,俩人的营运资金全部是自行解决的。

    俩人最大的机遇,是他们跟美国商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十三行中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潘家跟最大的那些洋商做生意,进口茶叶最多的瑞典人,英国人都是潘家的座上宾,而资本不足的伍家兄弟看上的是同样初入贸易的美国商人。

    结果美国贸易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就超越了其他国家,成为广州贸易中,仅次于英国人的第二大势力,伍家兄弟也借此成为仅次于潘家的第二大行商。

    所以上次周琅邀请十三行商人出山,也就只有伍家和蔡家出面,蔡世文是迫于无奈,已经资不抵债,不做生意还能做什么,伍秉钧却是相对积极主动。

    至于这次周琅请伍秉鉴帮自己做事,就是伍家的第一次机会了。伍秉钧大力支持弟弟担任货殖银钱公行行首,并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本积极帮忙奔走。至于怡和行的生意,少了伍秉鉴并不碍事,这些年主持者一直都是伍秉钧,而且时人评价,伍秉钧才是一个商业奇才,要不是短命,伍秉鉴后来的成就应该归属他哥哥。

    伍秉鉴也不负众望,周琅建立的各种标准商业账册,他很快就掌握了原理,然后将账目做的明明白白。并且通过向经营最良好的商行放贷,短时间内不但把货殖银钱公行的业务做了起来,借出去了两千多万两银子,一直能够如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同时帮助外贸行业的商行迅速恢复了经营,最大的得益者就是蔡世文家族,他们总算是缓过了一口气,先是借了八百两银子,还清了之前积欠的高利贷款,然后用这些借款迅速恢复了自家生意,虽说规模上没有以前那么大,但扭亏为盈了。

    支持国内商人是周琅的初衷,伍秉鉴还开拓洋商业务,利用自家的人脉关系,他先是说服美国人通过货殖银钱公行提供担保,来进行各种交易,由于十三行的突然退出,过去洋人们习惯的担保制度结束,他们一时找不到可靠的货源,大批中小商人倒是愿意跟他们做生意,可他们不放心,有货殖银钱公行提供担保,交易往来中也是以账目往来为主,降低了现银交割的麻烦,同时质量上有伍秉鉴的保证,也可以信赖。所以美国人马上将自己的金钱往来,交给了货殖银钱公行。之后其他洋商发现了奥妙后,也积极采纳。

    结果大量洋人的银子存入货殖银钱公行的账户,伍秉鉴大量放贷的同时,不但没有降低库存白银,还能保持在一个充足的水平,这是超过周琅期望的部分,有能力的人,总是能够脱颖而出。

    当然货殖银钱公行也不是完全变成了过去十三行的替身,首先这是一家现代银行,周琅请来了荷兰人作为顾问,经营的一直都很规矩。至于伍秉鉴发展出来的贸易担保业务,其实也是银行业务之一,只是一般银行担保的是资金,而不是商品质量。

    除了开拓业务之外,货殖银钱公行还负责对广州银行业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