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节 登基

    第一百七十七节 登基 (第2/3页)

已经开始对浙江的地主团练进行整编,这个需要以柔为主,而且是跟地主合作,而不是夺他们的兵权。因此一方面命令辅兵加紧剿灭浙江各地的土匪,尽量跟当地团练合作,消解对方的恐惧感。土匪没有了,团练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这时候周琅再告诉地主们,可以让他们的子弟当军官,把团练整合在一起。由周琅养着,作为周琅的辅兵。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漳州军的军长会是只有十八岁的黄求还的原因了,因为他们家对兄弟俩的事业极为支持,不但把自家的长短工武装了起来,还把家里几乎所有的活动资金都拿出来招募了上千士兵,交给黄求还带领,黄家出的人最多,黄家在当地的名望也较高,结果黄家十八岁的儿子就成了一军之长。

    现在如法炮制,不怕得不到浙江地主的支持,毕竟经历过战火的他们,更懂得太平的可贵,绝不想被镇压。

    最后的工作,才是登基准备。

    不是登基称帝不重要,在周琅看来,这就是某种计划方案一样,登基称帝,就是告诉你的部下,你们前进的方向,你们发展的目的,不会有一家公司会告诉员工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的赚钱,而是会告诉员工们,公司的远景规划是发展到多少市场占有率,然后去哪里上市,要几年发展称世界五百强云云。

    现在登基,就是告诉部下们,我们的目的是要一统天下,下一步就是要北伐满清。

    让周琅登基,这种事手下们提过不止一回了,以前王辅茞强烈反对,他信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三步方针,可现在兵精粮足,而且已经无法通过缓称王装孙子了,朱元璋装过一次后,这招就不好使了,越是低调就越是让人重视。反正无论如何满清都会把占领了江南的周琅当成主要对手,那么名不正则言不顺,亮明旗帜,反而更能鼓舞人心和士气。

    历史上,朱元璋在郭子兴死后,一直就是小明王韩林儿任命的左副元帅,名义上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都比他地位高,可軍队一直在朱元璋手里掌控着。

    打下南京后,也只是在南京建大元帅府,而没有称王称霸。解救出韩林儿,控制了起义军名义上的共主小明王之后,也不过在部下的推举下称吴王。统一江南,北伐中原后,才弄死了韩林儿,登基称帝,建立大明。

    周琅现在虽然还没有北伐,可已经拥有了北伐的力量,只是在修整而已。

    王辅茞觉得,建立大义名分的时候到了,过去他反对称帝最激烈,如今他主持登基也最积极。

    在王辅茞这里,登基称帝是头等大事,可在周琅这里只是排在最后的事情,不是周琅不重视,而是因为他不熟悉,这不是他的工作。

    他只能扮演一个演员,王辅茞才是导演,请了大量精通礼仪的老学究,把程序弄得十分复杂。

    最先要做的准备,就是祭祀天地,好在朱元璋定鼎南京的时候,还比较节俭,南京的天坛跟北京的不一样,天地山川日月都是一块堆祭祀的,称之为合祭,省的周琅天坛地坛多次祭祀。

    祭祀的地方也是朱元璋当年建造的南京天坛,规模上比不上北京天坛,但该有的都有,有丘有坛,有山有水。而且没怎么办被破坏,毕竟满清没有破坏的道理,太不吉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