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节 扬州十日

    第一百八十二节 扬州十日 (第2/3页)

著述激发出自己的民族感情,释放出来,这种强烈的情绪极具感染力,接着一个感染俩,两个感染四,渐渐就在群体中扩散开来了。

    周琅建立大周,他们作为团练被迫或者自愿加入大周軍队,有了新的立场,这一切都在影响士兵们的心理,这些年轻的乡勇军官们,读过书,更需要强烈的身份认同,来为自己的行为背书,不认为满清是邪恶的,那么他们的背叛就显得可耻。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是人类的本能,倒不能说成趋炎附势之类的操守。

    结果就是这些江浙的辅兵们,对北伐极为热心,对他们即将打的扬州,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史可法。

    扬州清军的兵力还是很雄厚的,作为坐镇江淮的清军主力,这里有十五万清军,几乎是周军的一倍,扬州城也不是小城,凭借城池坚守,是有机会的。这十五万清军中一多半,都是从南京被苏凌阿带到这里来的,之后就没有挪过窝。

    面对清军,洪九指造就没有了任何重视的意识,因为屡次战斗都没出现过让他看得起的抵抗。这一次料想也不例外。

    很正规的战斗,在扬州十里外扎营,前锋推进,试探性进攻。

    清军据称死守,十日后,扬州城破。

    简简单单不足五十个字的战报,发到了周琅面前,让他看到了一种土崩瓦解的状态。

    就好像史书中记录的八旗入关后江南明军面对满清軍队的情况,有时候已经不是真正战斗力对比的问题了,完全就是心态问题,许多南明残兵投降满清,剃了头发,换了衣服,转头就去打过去的同僚,结果那些明军见到这些“伪清军”同样是闻风而逃。

    扬州的情况就是如此,十五万清军,在八万明军的攻击下,城墙被炸塌了一角,然后就开始出现大量清军溃逃情况,其实攻击的,就只有三万前锋,还没有炮兵部队的重炮,就是用軍队中的步兵炮长时间轰击,造成城墙垮塌的,然后三万人常识攻城,占了塌陷缺口,城内就已经完全混乱,未几,该逃的不该逃的,都逃了。

    见此状,留辅兵守城,主力继续沿运河追击,而且是全速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不是洪九指不想休整,而是发给他的战略大计就是这么要求的,上面担心清军会狗急跳墙,炸毁黄河堤岸水淹江淮。南宋为抵御金兵南下,决开黄河堤防,此后黄河就改向南流,夺淮河入海。原本的两淮鱼米之乡,此后数百年间屡遭水患,明清两朝都以保漕运为主,动辄放黄河水泛滥农田,也不愿意让河水冲垮运河。

    如果清军掘开黄河,江淮一带就会泛滥,且不说百姓遭殃,北伐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洪九指必须得快,追着清军逃兵的尾巴,不让他们有机会掘河。

    从扬州追到高邮,又从高邮追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