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节 周边传统国家(1)

    第一百八十节 周边传统国家(1) (第2/3页)

统的合法性,至少在中国并不是如此,最早的合法地位,是通过周天子的册封;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从此统治的合法性开始授命于天,所以祭天祭祖的登基仪式文人们才那么看重。中原王朝通过祭祀天地取得合法性,而周边小国,则以中国的金册册封作为合法性来源。这就是传统的宗藩体系,是东方的外交文化。

    俄国人不承认周琅,周琅还没承认俄国呢。在这个外交标准都是以我为主的时代,周琅并不需要西方的承认。他会向西方派遣使臣,从而加强中西之间的联系,但也不存在完全接受西方外交的因素。而是还原战国的传统,在程序上也不可能完全跟西方一样。

    深秋落叶后,周琅就南下了,不是为了窝冬,否则他不会去南京,而是直接去广州了。

    攻破北京之后,天下大势就完全向大周政权倾斜,他不需要在亲征了。留几员大将,分路出击,足以取天下。

    回到南京,是为了开展政治革新,同时接见各国使臣也要在这里进行。

    王辅茞等文臣认为这个程序十分重要,就好像越南等小国,需要通过得到册封来获取合法性一样,相对的,得到小国的朝贡,其实也是中原王朝加强自身合法性的方式之一。人有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到了国家层面其实也一样,你祭个天,就真的感觉自己合法了?大多数王朝还希望得到邻居的认可。

    最先到的是朝鲜使者,他们先去了北京,得知皇帝已经南下,又辗转来到了南京。

    周琅高坐金銮殿,完全按照传统的程序,跟朝鲜使臣会面,对方三跪九叩一个程序都没少,周围文臣排成两列,神情肃穆,仿佛这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一样。

    朝鲜使臣接着宣读贺表,用的是标准的北京官话。贺表的内容,除了肉麻的称颂周琅驱逐胡虏之外,就是表达朝鲜对大周的恭顺,通过“臣玜(朝鲜国王李玜)拜首”等字眼来表达。

    洋洋洒洒几千言的贺表,称颂的肉麻话就占了八成,有称赞周琅赫赫武功的,有嘲讽满清胡虏命运的,有表达朝鲜忠诚的,挤干水分,希望得到册封,两国和睦相处的内容,就只有几百字。

    此时的朝鲜刚刚经历过他们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当然朝鲜所谓的盛世,绝不是什么武备强大之类的,他们的武备在丰臣秀吉时代就已经彻底腐朽了。盛世指的是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较好,仅此而已。

    造成的原因是,之前的两任朝鲜国王,英祖和正祖在任时间都比较长,传统王朝时代,国王的执政时间长短对政治稳定影响很大,朝鲜英祖从1724年到1776年做了五十多年国王,正祖又从1776年做到了1800年,长达二十多年,俩人都是中年继位,连续执政长达七十多年,如此长时间的稳定,自然会带来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空前繁荣,士农工商全面发展的一个稳定时期。

    所以这个历史在朝鲜历史中很重要,朝鲜人将其称作“英正时代”,甚至有朝鲜的文艺复兴时期之说。

    这个时代,朝鲜人的心态开始膨胀,本就不太认同满清的朝鲜文人,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