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三节 皇选官

    第两百六十三节 皇选官 (第2/3页)

 户部拨款的时候也不用考虑,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的二大爷是户部侍郎,很有可能要升迁成尚书这样的事情。

    而且这样不但排除了人脉圈子过于复杂的现象,而且保证了专业性,一个户部尚书突然调到工部,他不可能具备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一个礼部主掌祭祀仪式做的好的官员,调到户部去也不可能马上就精通会计了。

    可是这样保证了专业性之后,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另一种政治现象,叫做派系!

    这种派系因部门利益而凝聚在一起,凝聚力极强,确实在履行职责的时候受到的干扰更小,却也在权力倾轧的时候,战斗力更强。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国家初定,上层基本稳定,不存在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可如果将来丞相职位空缺,估计六部尚书都会疯狂竞争,各自派系的官员会乱作一团。

    情况甚至可能会超出六部,因为现在六部甚至都可以算作一个派系,领袖是王辅茞,而周琅组建的那一套工商业体系的官员,则算是另一个派系。

    这不是周琅的猜测,而是已经形成的事实,他已经确定,工商业体系的官员,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身份认同,大家虽然不可避免的要跟传统六部系统的官员交流,但他们自称皇选官。

    他们自成一派,往往都是从各种官办学校毕业,进入工商业系统任职,一路升迁上来,由于这些系统都是皇帝亲自掌管,由内务府管辖,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认天子门生,进入官场就自称皇选官。

    相对应的,科举出身的六部官员,则自称科选官。

    连六部都不互动,更何况专业性更强的工商业和传统民政官员了,所以这种身份认同不但出现了,而且一定会越来越深刻。

    周琅不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所以他才急迫的推行科举改革,他试图让科举出身的官员跟学校出身的官员在知识层面变得更加接近。

    但可惜改革的初次尝试就因为传统官僚的激烈反对而结束。

    周琅在改革的道路上是不会回头的,他可以绕路,但绝对不会后退。

    通过最顶层的科举改革这条路走不通,因为科举可能是传统官僚的基础,是他们的核心,动一下就有大夏将倾的感觉,所以从心理意识和利益层面出发,他们都会激烈的对抗。

    如果一定要跟传统官僚对抗,周琅更愿意用学校出身的官员,来取代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也就是用皇选官来压到科选官。

    周琅决定发动一场政治攻势。

    既然是攻势,那肯定要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皇选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清廉,并不是他们的道德比科选官更加高尚,而是因为周琅打造的工商业制度更加完备。

    首先,在诸如征税体系中,他就尽力避免那些可以给人钻孔的税制,早先连称重都不做,因为缺乏足够监督的人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